早課抄了詩人鄭繼國的詩歌《想象的夜空比實際更遼闊》。小時候仰望夜空的機會遠比現在豊富得多,更爲重要的是那時仰望夜空的條件也要遠比現在好得多。如果把小時候的概念的外延再擴大一些——擴大到高中,上高中時,我們的地理老師就曾在一個冬夜,領着我們仰望星空——看北斗星的斗柄,看月全食的始終……那時我們看到的夜空是實實在在的,根本無需想象。
“我怯怯地仰望,多想觸摸/光輝之外的疼痛,而生活比想象苦涩”。萬籟俱寂的秋夜裡,看不清夜空的模樣,深夜未眠的人們,或許都在想象夜空的樣子,都在自己的世界裡尋找自我。功利的社會通常令理想主義者無處安放自己的靈魂,成年人的世界裡常常一個人獨自崩潰,又一個人悄悄自癒。而那生活裡的種種真相,更源於想象之外的疼痛——哪些事情通過努力就能穫取?到底什麽才真正属於我們自己?
昨天上課,板書時,有一個字讓我糾结了半天,寫了幾遍也没有寫對。如果是一個難字或是一個生僻字也不會如此尴尬。我想板書“陽”字的簡體字,一時間竟不知道應該怎樣寫了!或許這段時間一直在用繁體字抄古詩寫流水账,而且這段時間讀的書大多也是竪版繁體的,時間長了,有些很簡單字竟忘記了簡化字的寫法了。上小學時讀《西游記》,讀的就是從县圖書館借的竪版繁體的,上中學時讀的書多了,有很多也都繁體字版的,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红樓夢》……後來上了大學,在延邊師專學習古代漢語,教材和文選都是繁體字版的。這幾十年下來,無論是讀還是寫,繁體字於我而言早已不是障碍。
我想説的是,無論是繁體字,還是簡化字,都要常讀,特别是常寫,否則就會提筆忘字,不僅尴尬,還會閙出笑話。
日本國的明德天皇登基大典似乎没能過多地引起國人的關注,如果是不屑關注那就另當别論了。但幾乎是與此同時發生在泰國的泰王妃被廢一事却引發了一部分國人的極大的熱情。在八卦面前,傳統的新聞似乎已無立足之處了。我們常常説信仰,但却不能清晰地説明信仰究竟是什麽。或許要把抽象的信仰具象化後,才會對所謂的信仰有一個明确的認識。而儀式感在我看來就是一個最好的載體,能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甚衆;休夸我能胜人,胜於我者恒多。”——清代·丁福保《少年進德録》
做一件事情,没有去做時,就不要輕言成敗。前瞻後顧患得患失者,永遠無法體驗挑戰带來的幸福和快樂。結果重要,還是過程重要,衆説紛繧,總難有個定論。在過去的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時常會產生出强烈的挫敗感,時過境迁反躬自省就是把結果看得太過重要了。且不説去衡水中學最終會有一個怎樣的結果,單衹這一個過程、一種經曆、一股勇氣、一份挑戰就是人生中難得的寶貴的財富,甚至可以受用終身。
黑塞説:“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衹有一個:找到自我。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