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50期“阅”专题活动。】
适逢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来到了位于上海市原闸北区光复路一号的四行仓库。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中日双方大军拼死搏斗两个多月,到10月底,国军撤离上海。10月26日至30日,国民党政府军第八十八师524团第一营的全体官兵掩护大部队撤退后,奉命进入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四天四夜,打退日军10多次疯狂进攻,击毙日军200余名,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这段史事后来被拍成电影《八佰》,“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奋勇杀敌的故事振奋人心,我一直想到现场看看,今日终于成行。
这是一座钢筋混疑土结构的法式建筑,花岗岩条石砌墙,异常坚固。因是旧上海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四家银行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而得名”四行仓库“。其东西北三面均为高墙,仅朝南面对苏州河开有门窗。河对岸便是公共租界。地形易守难攻,又是制高点,利于观察,射界开阔。
当年,日军坦克无法打穿其混凝土墙壁,因河对岸是租界,也不敢用重炮以及重磅炸弹轰炸四行仓库,日军遂身背钢板作为掩体,潜到四行仓库墙下点燃炸药。我英勇的“八百壮士”身背炸药,从墙上跃下,打退了日军妄图炸开豁口的企图。
经历大战之后的四行仓库千疮百孔。日军以大火焚烧,之后长期荒废。1945年抗战胜利后,四行仓库经过大规模修补,继续被作为仓库和办公楼使用。建国后,这里又用作家具城、文化用品市场等。其间,外立面经历多次统一粉刷,中央通廊被层层封堵,西墙西侧搭建了多层厂房。
四行仓库的西墙是当年保卫战中鏖战最激烈、受损最严重的部位。这座建筑后来经过保护修缮,于2015年8月13日,作为抗战纪念馆对外开放。 同期,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
今日,来四行仓库参观凭吊的游人络绎不绝。
在未进入四行仓库之前,我先绕仓库一周。在其西侧墙上的8个炮弹孔、430个大小枪弹孔清晰可见,这是全部按照原来面貌及实际位置还原的。仓库西墙上方的“ 四行信托部上海分部仓库”11个字,只留下其中的 “ 四行 ”、“ 部 ”、“ 海 ”、“部”、“仓库” 7 个字。
站在这堵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的墙壁前,我似听闻到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和刺鼻的硝烟味,那四天四夜的激战,仿佛穿越历史尘烟,浮现眼前。
巧英吾妻爱鉴:
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淞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而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复门哀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乎。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
—晋元
这是“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前三天(1937年8月10日),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指挥官谢晋元写给妻子凌维诚的一封信。如今,它以巨型家书的形式展示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序厅正中央,无数参观者来此后都会驻足阅读。
1937年10月26日深夜,第八十八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420余名官兵(外界称“八百壮士”),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守闸北四行仓库四天四夜。其战斗事迹之英勇,爱国气节之豪壮,振奋国人,震惊世界。
当时留下家书的不只有谢晋元,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序厅的墙壁上还雕刻着许多封简短的家书,那是“八百壮士”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刻,给亲人留下的一封封遗书。这些遗书给妻儿、给父母,字字泣血,句句含情。这些战士小的不过十六七岁,大的也不过二十出头。很多人没想到,一生所写的第一封家信就是自己的遗书,令人唏嘘不已。
在这里,谢晋元与另一名指挥官杨瑞符在战斗间隙先后召集各连官兵见面,向孤军们下达了“死守四行仓库,与最后阵地共存亡”的命令,并勉励战士们要不怕流血牺牲,挽救国家民族危亡。
这场战斗之惨烈,之悲壮,之振奋人心,通过电影胶片得到了最直观的展现。其间,四行仓库的职工组织后援会,捐募大批药品、日用品等冒险送给四行仓库守军。四行仓库阵地的楼顶上还升起了女童子军杨惠敏冒死送去的国旗。直至10月31日凌晨,“八百壮士”奉命撤离四行仓库。
当年,谢晋元按上级命令率部队撤入英租界,不料一进入租界,即被缴械,部队被拘禁于上海胶州路的“孤军营”,从此与外界隔绝,变成日军包围中的孤岛。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被汪伪国民政府特务刺杀,时年36岁。
这位骁勇善战的抗日名将没有死于日军枪炮下,却毙命于汪仿特务之手。悲哉,哀哉!
走出四行仓库,正值烈日当头。蓝天白云下,人们悠闲地在餐饮区品着香茗,啜着咖啡,生活是如此岁月静好,现实安稳,且让我们永远记住那段挨打的历史,无限缅怀为之牺牲的抗日英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