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卷第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至德元年(756)五月至九月,不满1年
郭子仪、李光弼大败史思明
唐玄宗催哥舒翰出战,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
【原文】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上之下
至德元载(丙申、756)
五月,丁巳,炅众溃,走保南阳,贼就围之。太常卿张垍荐夷陵太守虢王巨有勇略,上征吴王祗为太仆卿,以巨为陈留、谯郡太守、河南节度使,兼统岭南节度使何履光、黔中节度使赵国珍、南阳节度使鲁炅。国珍,本牂柯夷也。
戊辰,巨引兵自蓝田出,趣南阳。贼闻之,解围走。
令狐潮复引兵攻雍丘。潮与张巡有旧,于城下相劳苦如平生,潮因说巡曰:“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
巡曰:“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潮惭而退。
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
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又使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余人助思明,合五万余人,而同罗、曳落河居五分之一。
子仪至恒阳,思明随至,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贼不得休息。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
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余人。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
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尚、庄惧,数日不敢见。
田乾真自关下来,为尚、庄说禄山曰:“自古帝王经营大业,皆有胜败,岂能一举而成!今四方军垒虽多,皆新募乌合之众,未更行陈,岂能敌我蓟北劲锐之兵,何足深忧!尚、庄皆佐命元勋,陛下一旦绝之,使诸将闻之,谁不内惧?若上下离心,臣窃为陛下危之。”
禄山喜曰:“阿浩,汝能豁我心事。”即召尚、庄,置酒酣宴,自为之歌以侑酒,待之如初。阿浩,乾真小字也。禄山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
是时,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莫不切齿。又,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
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或说国忠:“今朝廷重兵尽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岂不危哉!”
国忠大惧,乃奏:“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
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
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会有告崔乾祐在陕,兵不满四千,皆羸弱无备,上遣使趣哥舒翰进兵复陕、洛。
翰奏曰:“禄山久习用兵,今始为逆,岂肯无备。是必羸师以诱我,若往,正堕其计中。且贼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以扼之,利在坚守。况贼残虐失众,兵势日蹙,将有内变,因而乘之,可不战擒也。要在成功,何必务速?今诸道征兵尚多未集,请且待之。”
郭子仪、李光弼亦上言:“请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潼关大军,惟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
国忠疑翰谋己,言于上,以贼方无备,而翰逗留,将失机会。上以为然,续遣中使趣之,项背相望。翰不得已,抚膺恸哭,丙戌,引兵出关。
己丑,遇崔乾祐之军于灵宝西原。乾祐据险以待之,南薄山,北阻河,隘道七十里。
庚寅,官军与乾祐会战。乾祐伏兵于险,翰与田良丘浮舟中流以观军势,见乾祐兵少,趣诸军使进。王思礼等将精兵五万居前,庞忠等将余兵十万继之,翰以兵三万登河北阜望之,鸣鼓以助其势。
乾祐所出兵不过万人,什什伍伍,散如列星,或疏或密,或前或却,官军望而笑之。乾祐严精兵,陈于其后。兵既交。贼偃旗如欲遁者,官军懈,不为备。
须臾,伏兵发,贼乘高下木石,击杀士卒甚众。道隘,士卒如束,枪槊不得用。翰以毡车驾马为前驱,欲以冲贼。
日过中,东风暴急,乾祐以草车数十乘塞毡车之前,纵火焚之,烟焰所被,官军不能开目,妄自相杀,谓贼在烟中,聚弓弩而射之。日暮,矢尽,乃知无贼。
乾祐遣同罗精骑自南山过,出官军之后击之,官军首尾骇乱,不知所备,于是大败,或弃甲窜匿山谷,或相挤排入河溺死,嚣声振天地,贼乘胜蹙之。
后军见前军败,皆自溃,河北军望之亦溃,瞬息间,两岸皆空。翰独与麾下百余骑走,自首阳山西度河入关。
关外先为三堑,皆广二丈,深丈,人马坠其中,须臾而满,余众践之以度,士卒得入关者才八千余人。
辛卯,乾祐进攻潼关,克之。
翰至关西驿,揭榜收散卒,欲复守潼关。蕃将火拔归仁等以百余骑围驿,入谓翰曰:“贼至矣,请公上马。”
翰上马出驿,归仁帅众叩头曰:“公以二十万众一战弃之,何面目复见天子!且公不见高仙芝,封常清乎?请公东行。”
翰不可,欲下马。归仁以毛縻其足于马腹,及诸将不从者,皆执之以东。会贼将田乾真已至,遂降之,俱送洛阳。
安禄山问翰曰:“汝常轻我,今定何如?”
翰伏地对曰:“臣肉眼不识圣人。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常山,李祗在东平,鲁炅在南阳,陛下留臣,使以尺书招之,不日皆下矣。”
禄山大喜,以翰为司空、同平章事。谓火拔归仁曰:“汝叛主,不忠不义。”执而斩之。
翰以书招诸将,皆复书责之。禄山知无效,乃囚诸苑中。
【原文华译】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上之下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
1 五月四日,鲁炅部众崩溃,退保南阳;贼军就地包围了南阳。
太常卿张垍举荐说,夷陵太守、虢王李巨有勇略;皇帝征召吴王李祗为太仆卿,任命李巨为陈留、谯郡太守及河南节度使,兼统岭南节度使何履光、黔中节度使赵国珍、南阳节度使鲁炅。赵国珍,本是牂牁蛮夷。
五月十五日,李巨引兵从蓝田出发,前往南阳。贼军听闻,解围撤走。
2 令狐潮再次引兵攻打雍丘。令狐潮与张巡有旧交,在城下和过去一样相互慰问劳苦,令狐潮乘势对张巡说:“天下大势已去,足下坚守危城,是为谁呢?”
张巡说:“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令狐潮羞惭而退。
3 郭子仪、李光弼回到常山;史思明收集散卒数万人,在后尾随。郭子仪选骁骑反复挑战;三天,抵达行唐。贼军疲惫,于是撤退。郭子仪乘机追击,又在沙河击败史思明。
蔡希德抵达洛阳,安禄山再交给他步骑兵二万人,派他北上与史思明会合;又派牛廷玠征发范阳等郡兵一万余人协助史思明,合共五万余人,其中五分之一是同罗部落兵和胡人敢死队。
郭子仪抵达恒阳,史思明随即抵达。郭子仪深沟高垒以待;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则耀武扬兵,夜则偷袭敌营,贼兵不得休息。数日之后,郭子仪、李光弼商议说:“贼兵已经倦怠了,可以出战。”
五月二十九日,战于嘉山;大破敌军,斩首四万级,俘虏一千余人。史思明坠马,头盔、靴子都丢了,露着发髻,光着脚行走;到了傍晚,才拄着折断的枪杆归营;之后率残部逃奔博陵。
李光弼包围博陵,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余郡都杀死贼军守将,投降朝廷。渔阳道路再次断绝,贼军往来者都轻骑偷偷溜过,多为官军所抓获;叛军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心志动摇。
安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骂他们:“你们多年以来教我造反,认为万无一失。如今官军守着潼关,数月不能前进;北方道路已经断绝,朝廷诸军四面合围而来,我所占有的只是汴州、郑州数州而已,万全之计何在?你们从今天开始不要来见我!”
高尚、严庄惧怕,数日不敢来见。
田乾真从潼关下来,为高尚、严庄对安禄山说:“自古帝王经营大业,都有胜败,岂能一举而成?!如今四方军垒虽多,但都是新招募的乌合之众,没有战斗经验;岂能敌我蓟北劲锐之兵,何足深忧?高尚、严庄都是佐命元勋,陛下一旦弃绝他们,让诸将听闻,谁不心怀恐惧?如果上下离心,臣私底下为陛下感到危险!”
安禄山喜悦说:“阿浩,你能看透我的心事。”
即刻召高尚、严庄,置酒酣宴,亲自为他们唱歌助兴,待之如初。阿浩,是田乾真的小名。安禄山讨论防弃洛阳,撤回范阳;计议未决。
此时,全国人民都认为是杨国忠骄纵召乱,对他无不切齿痛恨。又,安禄山起兵以诛杨国忠为名,王思礼秘密游说哥舒翰,让他抗表请诛杨国忠;哥舒翰没有反应。
王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兵把杨国忠劫取而来,在潼关杀掉他。哥舒翰说:“如此,是哥舒翰造反,不是安禄山了。”
有人对杨国忠说:“如今朝廷重兵尽在哥舒翰手,哥舒翰如果举援旗向西,您岂不就危险了吗?!”
杨国忠大惧,于是上奏:“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方没有部队;万一失利,京师可忧。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人于苑中训练。”
皇帝批准,命剑南军将李福德等统领。杨国忠又招募一万人屯驻灞上,令自己的亲信杜乾运率领——名为御贼,实际上是防备哥舒翰。
哥舒翰听闻,也担心自己被杨国忠暗算,于是上表,请求将灞上军隶属潼关司令部指挥。六月一日,召杜乾运到潼关,找了个借口把他斩首;杨国忠更加惧怕。
正巧,有人报告说,叛军将领崔乾祐在陕郡,兵不满四千,都羸弱而无防备;皇帝遣使催促哥舒翰进兵收复陕郡及洛阳。
哥舒翰上奏说:“安禄山久习用兵,现在才开始为逆,岂会没有防备?这必定是以羸弱之师引诱我。我军若去,正堕入其计中。况且贼军远来,利在速战;官军占据险要地形,利在坚守。贼军残虐,失了人心,兵势日益局促,将有内变;到那时候乘机发动,可以不战而擒。关键在于最后的成功,何必要求从速?如今诸道征兵还有很多没有集结,请暂且等待。”
郭子仪、李光弼也上言:“请引兵北取范阳,倾覆其巢穴;把贼党妻子儿女抓来做人质,然后招降他们;贼营必定内部崩溃。潼关大军,只应固守,不可轻出。”
杨国忠怀疑哥舒翰要谋害自己,向皇帝说:贼军现在没有防备,而哥舒翰逗留不进,将要失去战机。皇帝信以为然,接连派出宦官催促,后面的人都可以看见前面人的背影。哥舒翰不得已,抚胸恸哭;
六月四日,引兵出关。
六月七日,与崔乾祐军于灵宝西原遭遇。崔乾祐先占据险要地形,严阵以待:南面是崤山,北面是黄河,夹着中间隘道七十里。
六月八日,官军与崔乾祐会战。崔乾祐伏兵于险要之处,哥舒翰与田良丘乘船到黄河中流,观察军势,见崔乾祐兵少,催促诸军前进。
王思礼等率精兵五万居前,庞忠等率余兵十万继后,哥舒翰以兵三万登上黄河北岸观战,鸣鼓助威。
崔乾祐所出兵不过一万人,十个五个一群,散如列星,或疏或密,或进或退;官军望见,都嘲笑他们。
崔乾祐在这些散兵游勇之后,集结精兵。交战一开始,贼军前锋卷起军旗,好像要逃走的样子;官军松懈,不以为备。
一会儿工夫,伏兵发动,贼军乘高抛下木石,击杀士卒甚众。道路狭隘,士卒拥挤得像一条绳索,枪槊都施展不开。哥舒翰以氈蓬车驾马为前驱冲击,想要把贼军冲开。
过了中午,东风暴急,崔乾祐以草车数十乘塞在氈蓬车之前,纵火焚烧,烟焰吹向官军;士兵们睁不开眼,妄自互相乱砍乱杀;又以为贼军在烟中,聚集弓弩而射击。到了日暮时分,箭射光了,才知道前方根本没有敌人。
崔乾祐派同罗部落精骑兵从南山穿过,绕到官军身后攻击;官军惊骇,首尾混乱,不知道该防备哪一边,于是大败;有的弃甲窜匿山谷,有的相互拥挤、落入黄河溺死,叫喊声震动天地。贼军乘胜攻击。
官军后军见前军战败,自动崩溃,黄河北岸军队望见,也崩溃了——瞬息间,两岸为之一空。哥舒翰独自与麾下骑兵一百余人逃走,从首阳山向西渡过黄河,进入潼关。
关外之前挖了三道壕沟,都是二丈宽,一丈深,人马坠入其中,一会儿就填满了;后面的人就踏着尸体通过,士卒得入关者才八千余人。
六月九日,崔乾祐进攻潼关,攻克。
哥舒翰抵达关西驿站,张榜收集散卒,准备再守潼关。蕃将火拔归仁等率骑兵一百余人包围驿站,进来对哥舒翰说:“贼军马上就到,请公上马。”
哥舒翰上马出驿,火拔归仁率众叩头说:“公以二十万之众,一战而全军覆没,有何面目再见天子?!况且公没看见高仙芝、封常清的下场吗?请公东行(投降安禄山)。”
哥舒翰拒绝,要下马。火拔归仁用毛绳将哥舒翰的脚捆在马腹上,把其他不肯听从的将领,全部裹挟向东。正巧贼将田乾真抵达,于是向他投降,全部送往洛阳。
安禄山问哥舒翰说:“你时常轻视我,现在怎么样?”
哥舒翰伏地回答说:“臣肉眼不识圣人。如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常山,李祗在东平,鲁炅在南阳,陛下留臣,让我写信招降他们,不日即可平定。”
安禄山大喜,任命哥舒翰为司空、同平章事。对火拔归仁说:“你背叛主人,不忠不义。”将他逮捕斩首。
哥舒翰写信招降诸将,诸将都回信斥责他。安禄山知道没有效果,就把哥舒翰囚禁在苑中。
【学以致用】
这一篇,总结两点
01,当确立了正确的结构,我们要学会静等成功的到来。
哥舒翰的上奏,郭子仪、李光弼的上奏,都讲的很清楚,这应该算是“知胜”的范畴了了。
可是李隆基偏偏要打破它。
这到底算不算是他命理就该走这一步呢?
我们有些高手,总喜欢讲的一句话: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李隆基此刻就在给我们演绎这句话内涵。
如果同样面对此时的困境,想必他30多岁的时候,他一定能看的非常准确。
那么,我们呢,能不能借李隆基的案例来观照自身,在我们的结构模式很清晰的时刻,我们能不能空仓等待?
以前讲过结构与节奏的问题,等待,本身就是一种节奏行为。
02,我们要随心所欲,就要提前把“矩”设定好。
随心所欲不逾矩
不逾矩,我们才能做到随心所欲。
这个矩是什么呢?
比如,当你处于家族企业
不管是大舅子还是小舅子,只要没有业务能力,就不要参与到公司的高层里来。
杨国忠之前是干嘛的?他有什么业务能力呢?实践过战争么?怎么能看得到机会呢?
我代入的想了一下,如果我处在此时李隆基的状态,我会不会被谗言所干扰?
我估计也会。
李隆基作为70来岁的人,心志早就被莺歌燕舞腐化了,在加上杨氏等人叨叨个不停,他很难做到不被干扰。
所有,他的这种着急的心态,是杨国忠给他营造出来的。
因此,我们要在年轻的时候,给自己多立一些原则,
比如像杨国忠这种,没本事就不要去公司当高层了,拿钱就好了,不要祸害平台了。
这不单单指亲戚外人, 自己家的小孩不应该也是如此吗?你怎么知道哪个是败家子呢?
所以,趁年轻,先给自己立些好的规矩,免得到了一定年纪,来不及了。
像李隆基这样,不管是想要亲征,还是想要传位给太子, 当杨玉环含着泥巴哭几声,他就投降了,啥也干不了。
你能说是女人坏事吗?不能,就是李隆基自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