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别人这样说“你这人太讲人情世故了,一点都不真诚。”在如今的社会中谈论人情世故仿佛是朋友之间的禁忌。
那么人情到底是何方神圣呢?既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的产物,又是如今社会很多人闭口不及的贬义词语。
其实所谓人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性情或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所以并不相熟的俩人之间其实谈不上所谓的人情。
而世故就是为人处事的经验,同时也包括一些行为礼仪规范。
而其实能和你谈论上人情的人才应该是把你当做朋友的人,而我们之所以讨厌“人情世故”,其实只因为我们并不喜欢“世故”。所以作为“人情”也就无故躺枪。
世故其实本身并不坏,他是我们生活阅历的不断积累所产生的为人处事的经验之道,是整个社会约定成俗的礼仪习惯。而对于朋友之间,这种经验之道却仿佛称为情感交流的障碍总是让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深感不适。太多的世故总是会让我们觉得情感的交流蒙上了一层虚假客套的外衣,而内心的交流却得不到真正的表露。用时下流行的话就是“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
然而我们不喜欢人情世故,并不代表它不是一个好东西,他是维系中华文明几千年发展的道德支柱之一,在法律并不完善的古代中国,整个国家更是强调以德治国,以礼治国。许许多多约定俗成的规矩方圆成了维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可以说没有这些所谓的人情世故中国几千年的礼仪之邦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朋友间刻意而多余的世故在当今社会却显得累赘,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更喜欢朋友间直接而简单的交流,同时我们也要有为这种相处模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买单。
我仍然记得我大一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大大咧咧的女生很是受到同学的欢迎,都觉得她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真诚不做作,但是后来很多人并不愿意与他为伍。
“你怎么这么说话,一点都不考虑我们的感受。”
“我就是这样的人啊,有什么说什么,我不喜欢藏着掖着。”
“那你至少尊重一下朋友好吗?”
“对不起,这人不喜欢装,你如果不喜欢的话那就不用做朋友了。”
细思极恐,如果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朋友,我们的生活并不会因此而变得美好,反而会让我们徒增烦恼和不适。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各安其事,互相尊重。难道这不就是一种相处之道吗?或者说这不就是一种人情世故吗?
一面讨厌着“人情”二字,却忘了只有朋友之间才能谈情;一面讨厌着“世故”二字,却清晰地愤恨那些不懂规矩不懂礼仪之人。这难道不可笑吗?
古代朱圣人曾经在修建白鹿洞书院时立下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其中提及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求其功和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正是这样的教育宗旨影响了一代代国人,而这些东西就像血液一样在流淌在我们身体各处,但是我们往往却并不知觉。
我们朋友之间要讲人情,却不能忘乎所以,恣意干涉和影响别人正常生活。
我们要讲世故,却不能客套疏远,把朋友变成形同陌路之人。
现在回想起那句百无聊赖的话“你这人太讲人情世故了”岂不是觉得十分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