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天看书,思路越来越清晰,今天阅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想起自己的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仿佛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日常的我们与自己的丈夫孩子的对话,曾经认为是温和而坚定的,但是也会不可避免地踩到雷区。就像《非暴力沟通》书中所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那些过于直接、不假思索的表达方式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去非常消极的影响。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在书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一种“非暴力沟通”方式,读完整本书后,我了解到非暴力的沟通方式能够让我们耐心和细心地聆听他人,而后又可以诚实和清晰地表达自己。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是一种说话模式,在话没说出口之前,这个模式要在大脑处理中心运行一遍,并把这四个要素组织在你的语言中。只有殴打、鞭挞、杀戮以及战争等行为才算是暴力?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令你感到更加痛苦的为何反而是别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或者是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不负责任的结论?情感与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巨大。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敌视。而无意之中给他人带来伤害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施暴人自己的苦恼。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直截了当的指出我们“缺乏沟通”。有些时候,我们的沟通方式甚至不能叫做沟通,只能叫做互相伤害。读完整本书后,深深感觉,沟通的确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学习与体会,方能成为灵活掌握这门艺术的人。倾听是话语暴力的预防手段,如果他人拒绝倾听,我们仔细考量拒绝的原因,提请重新叙述,使谈话转向生动有趣。远离抽象,走近具体,充分倾听,气氛轻松的去解决问题。
“非暴力沟通是思想和语言的结合,是为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作出贡献。”因此,实践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回到本源,相信爱,真诚爱自己和他人。爱是美好的情感,而且每个人内心的需求。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己,爱别人是发自内心的。爱是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在生活中,我们不是没有情绪,只是我们觉察到了自己的情绪,也懂得别人也有情绪,也需要得到尊重,爱与关注。因为有爱,有话好好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让自己的语言传递爱,而非传递暴力的前提是觉察。生活中很多冲突都是人被情绪冲昏了头,说话不经大脑,直接表达的结果,那时候只顾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没有具体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让对方感受到被攻击。有些时候,自诩自己的所谓“心直口快”,是“刀子嘴豆腐心”,没有意识到 “话刀伤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所以要不时停下来关注自己的语言,觉察它的能量,让它成为爱的传递,而非伤害。
相信爱,好好爱自己和他人,关注反思自己的语言,让爱的语言进行温情流动,需要不断地去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