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读冯卫东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有感
读冯卫东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第二版)之后,真正是收获颇丰。
十几年的教育工作中,笔者每日勤勤恳恳,发现的问题似乎也很多,但大部分是心头浮光掠影而过,并不多深入研究。即便看到别人的优质做法,也因为学情、工作环境等等不同,自动选择放弃。于是某些曾经困扰自己的问题,隔着几年的光阴依然笼罩在心头。也曾听过或者看过一些老师给予我的教科研方面的建议,但是零零散散的总不如冯卫东老师这本书中的陈述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加上书中相关的案例,一线教师学习起来真的是非常方便、实用。
全书以丰富、典型的实践案例,系统阐述了教育随笔写作、教育论文写作、微型课题研究、规划课题选题与研究、课堂微观观察等问题,内容涉及中小学教师教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并且贴近一线教师的科研需要。或许这就是冯老师从一线教师行列走出去,又从教科研的研究者的高度密切关注一线教师工作与研究状态的自然硕果。
书中冯老师这样写道:“教师的工作既需用自己的心灵,又最为关乎他人的心灵。教师要常常在自己的心灵中漫步。漫步是自由、从容和惬意的,它能使教师获得省思、发现和滋养自我的机会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整个的教育生命也将有所拔节,有所成长。”的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工作就是“树人”的工作,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影响更多心灵的过程。这样的心灵漫步不仅仅有益于教师个体的成长,更有益于其他个体乃至于整个社会的成长。
写教育随笔就是教师进行“心灵漫步”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和路径,其实,整本书告诉我们一线教师做科研就是收获教育成长与职业幸福的极好方式和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的确,教师如果成为“研究者”,可以沟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使得教师自我从以往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并能更快地提升自我的教育教学能力,获得其他教师难以收获的“生命力和尊严”,还有“职业生命”的幸福感。
在具体的教科研过程中,教师一是可以锤炼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可以锤炼表达思想的能力;三是可以锤炼与提升自我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负等;四是可以激励自我不断读书,“沉潜”自我的经历和功夫,走出“口欲言而未能”的窘境;五是可以在做中学,学中做,既不断夯实自我的教育理论知识,又不断提升自我的实践研究能力。这类益处,如果真的去做了,教师个体的收获应该会更多。
受此影响,本人在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按照冯卫东老师所给的提示,也参照书中课题研究申报的方式,做了一份叶圣陶思想专项课题申报。虽然至今不知申报是否成功,但是心中已然多了一个专业研究的方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本人较之从前,对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细节和最新研究内容更多了一份留意。比如,学生课堂上一次精彩的发言,一种常见却又易被忽视的小动作,作业中精彩的表现和常见的错误,QQ群中学生们有价值的发言等等现象,应该如何对待?对于学生的某种优秀表现是立刻还是缓一缓再鼓励表扬?对于学生作业一直拖拉应该持怎样的态度看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本人曾经随心所欲、率性而为的言谈哪些可以保留哪些必须摒弃?诸如此类问题,本人较之从前,更多了一份思考,一种理性的观察与抉择了。再者,在书写本人对这些现象的思考时,原本混沌的思绪居然也会变得清晰起来,一些原本看似琐碎的问题居然也都有了特别的意义。
在写作的过程中,一线教师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冯卫东老师也在书中做了深入的揭示。读着那些问题,似乎觉得就是本人平日写论文的问题,“老套”“大话”“跟风”“含混”“做作”这类问题似乎都有过。平日写随笔,心绪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不拘一格,想象、联想、抒情不自觉地就出现于笔下,等到写论文时也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有时候还自以为是,别人读后却是索然无味。
好论文应该怎样写呢?冯卫东老师的归纳是以下五条成功“规律”:新颖---独上高楼望天路;小巧---开窗放入大江来;逆向---反弹琵琶舞翩跹;严密---小弦切切如私语;自然---一泓清水出芙蓉。结合后文所附的《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青年教师论文点评》,本人更加清楚地懂得了论文写作之道。
在写作科研的过程中,冯卫东老师特别提醒教师要注意“纡气”:努力地用舒缓的语气或行文来表达自我内心的情感与思想;不要剑走偏锋,说一些“过头”的、缺乏理智的话。这一点是我们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身上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呀,与其不断地或者重复地喷发“愤青”式的话语,还不如脚踏实地地多做一点研究,多写一点心得体会,在教科研之路上,“仰望星空,接天连地”,走出一条“没有规矩,亦成方圆”的自为之路!
如此,你若盛开,蝴蝶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