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故事可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而平淡故事的导语通常选择趣闻或举一个例子。许多优秀导语中都包含一个共同特质——神秘。”
导语的处理
多数情况下,读者之所以会产生好奇,不是因为作者在第一段中说了些什么,而往往是作者在第一段中省略了什么。
有的时候导语包括好几段内容,第一段里制造神秘,第二段解答读者的部分疑问,第三段才完全解开谜底的面纱。
但是千万记住“过犹不及”的教训,不要变成故弄玄虚,毫无实质性内容。
直截了当的硬新闻导语、具体事例导语、描述性导语、主题相关的引语或生活片段……选择什么类型的导语取决于故事的性质。
多数的特写故事缺少硬新闻的那种中心事件,更倾向于趣闻式的或者举例式的。
趣闻式/举例式导语 的使用标准包括:
1. 简洁:导语中的例子必须清楚明了,能够被立刻理解
最理想的举例式导语就像一个吸引鱼儿上钩鱼饵,优美简洁,其长度最多一、两行。
2. 与主题表达方向一致
3. 有内在趣味:只有精彩的生活片段才能让导语光彩照人
4. 有焦点:被导语中的描述所吸引的读者,会期望导语中的内容与故事的柱体有密切关系
通常情况下,导语中选择的事例都应该反映出故事主题的某个方面。如果导语中的事例选自故事的关键部分,而且很快在后文得到了重点强调,读者会有一种承诺兑现的感觉。
概括型/总结型导语:
比较简单,很快将读者带入故事主体中去。
作者可以选择一种比主题陈述更加轻松、更具戏剧性的语气来写导语,省略主题陈述中的一个或多个重要元素,为故事制造一种神秘气氛,吸引读者兴趣。
留给读者的疑问:“为什么”、“如何”……
数据的处理
第一步:去掉那些无关紧要的数据。虽然有些时候像拔牙一样痛苦,但优秀的作者会彻底改造他的数据,让这些数据多一些形象,少一些抽象。
用比率代替庞大的数据。数字越小,越容易被记住;数字越大,越抽象
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意思表达清楚。
提供一个参照对象,让数字更形象。250英亩-英尺=让整个纽约城浸泡在11英尺深的水里
处理人物和引语
故事因为拥挤的人物变得混乱不堪,不要让真正有意思的人物,被埋藏在一群无关紧要的人物里,让读者很难分清楚谁是谁。
作者不比像条件反射一样,必须引用太空宇航员的话,才能确定明天的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还有的在故事中大量使用没有必要的引语,是想告诉读者,他很认真地完成了功课。这两种都是因为恐惧而放弃了讲故事的原则,躲到了信息源的背后。
谁有资格出现在故事中?选择引语的标准:
可信度:资历+实质内容
情感回应:让一个人在讲话过程中能够真情流露,才是好的引语
鲜明有力:尖锐有力度
多样性:有时候是辅助工具;有时候充当陈述中最后那一记重拳
人物的行动,永远应该是故事的主导内容,故事的发展步伐会更加明快。
重点突出一两位主角同时,可以淡化其他人物形象,比如给配角分配一些工作。
信息源讲话枯燥零乱时,你可以用更清晰、更简要的语言来取代他的原话,但是保留他的头衔已确保信息的可信度。
选择引语时,一定要简短、犀利的,并且尽量剪裁到只剩下核心部分。千万不要在一句话中多次引用不完整的句子。
处理结尾
一个好的结尾能帮助你满足读者最后的要求:让我记住这个故事吧!
前后呼应型:间接进行的,通过使用一些非事实性证据——象征、情感回应、观察后的评论甚至还有诗歌的片段。
展望未来型:大多数故事结尾,这样的方式最自然。故事主体中没有太大用处的推测和展望,往往能够成为结尾处发人深思的好材料。
展开拓展型:把突出报道重点的原则抛开,通过介绍给读者一些值得深思的新东西,让他们的视野在瞬间扩大。这会扩大故事的影响力,让整个故事更值得记忆和回味。
处理记者自己
什么时候该出现?如何利用自己形象给读者施加多大影响?
概括者/总结者
记者得出的结论在强度和戏剧性程度上一定不要超过支持该结论的材料。
聪明的记者会放弃清楚地结论,小心翼翼把自己的意见穿插在整个故事或某个具体段落之中。
裁判
首先,记者把双方的批评和职责汇聚到一起。然后去掉大部分无理中伤的话(只留下一、两句来展示冲突双方的感情深度),同时把不能证实的话都去掉。剩下的,就是争论的核心内容。
双方轮流发言,不能在一个问题上来回反复。
观察者
在处理故事的中心章节时,记者要像一位向导一样,引导读者得出故事结论。
他可以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进行简单评论,让读者对故事的某些方面有更形象的理解。
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观点要来自人物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公平、足够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