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春秋末年战国初期时人,诸子百家之道家。《汉书·艺文志》与刘向《七略》,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并注曰:“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于是,文子其人和他生活的时代,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文子是楚平王时人,老子的弟子,与孔子同时或者稍后于孔子,与孔子弟子卜商子夏同时,学兼道、儒、墨、法、名、兵各家,终归于道家。文子之学上承老子,下开齐国稷下黄老之学,在老子道德论和无为而治的基础之上,融合了儒、墨、法等多家学派的观点,开辟道家务实辩证风流,强调循道返本,清静无为,返璞归真,提出“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的五种治身、治国、循道的方法,并归纳出以道德为本,以精诚为神,以修身、治国、法道为用,根本固则用度足的政道结合的一套现实治国方法。
文子法道,在守本的基础之上,以辩证的关系阐述道德的本体是大道的混一运动。道的内在运动是万事万物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道的外在表现是万事万物各自具有的自身独特的特征和性质,并依据道理和自性而表现出万事万物的自然之德。第一次把道德的关系做了明确交代,并尝试描绘道的运行模式和德的运动变化趋势和发展进化方向。文子认为:“大道坦坦,去身不远,求之远者,往而复返。”即道就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文子在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祸福相依理论的基础上,并进一步进行了自己的阐述,提出了“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的道家自然辩证哲学思想。
文子在老子“道”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道”引向人道、人事、人治的方向,提出“圣人所由曰道”,文子认为:“夫道,无为无形,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与天为麟,无为而无不为。”,和圣人也需要因应时势而动静、进退,应该“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等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这里已经充分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将儒道思想融为一家,并影响到其后的田骈、慎到、荀况、韩非等人的思想。汉代思想大家王充受文子思想的深刻影响,王充在《论衡》“自然”篇中称:“以孔子为君,颜渊为臣,尚不能谴告,况以老子为君,文子为臣乎?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晋代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至理》说:“昔庚桑胼胝,文子釐颜,勤苦弥久,及受大决,凉有以也。”而南北朝时的刘勰说:“情辨以泽,文子擅其能。”
《文子》一书,详细记录了文子的思想和哲学,过去自唐柳宗元之后曾被认为是后人假托文子之名而制作的伪书。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部分残简,经过专家修复整理和校对,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文字有六章,不见于今本文子的还有一些,这充分肯定了文子一书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一的著作,对恢复文子思想和著作的真实原貌,研究文子思想和哲学的深厚内容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具有深刻影响。
元杜道坚著有《文子缵义》以宣扬其思想。据《四库全书》提要称:道坚因所居计筹山有文子故迹,因注其书。凡自为说者题曰缵义,其馀裒辑众解,但总标曰旧说,不着姓名,颇嫌掠美。然杜预《左传集解》先有此例,朱子注四书已用之,亦无责於道坚也。自元以来,传本颇稀,独《永乐大典》尚载其文。其精诚、符言、上德、下德、微明、自然、上义七篇,首尾完备,惟道原、九守、道德、上仁、上礼五篇,原本失载。或修《永乐大典》之时已散佚不完欤?今检校原目次第,排录成帙,所阙之五篇,亦仍载其原文。厘为十有二卷,仍符隋、唐志《文子》旧数。书中字句与世传明代道潜堂刊本多所同异,其间文义两通者不可胜举。其显然讹脱者,如符言篇求为而宁,求为而治句,明刊本作无为,与上下文义全反;又知言不知上也,不知言知病也四句,明刊本无言字,於义难通;又时之去不可追而援也句,明刊本追字作足;又内在己者得句,明刊本内字作则;又夫气者可以道而制也句,明刊本夫字作二;又微明篇圣人见福於重关之内句,明刊本见字作先;又微言篇奇伎逃亡句,明刊本逃亡作天长;均讹误不可解。当以此本为正。又符言篇故能以众不胜成大胜者,惟圣者能之二句,明刊本脱下一句;又能成王者必德胜者也句,明刊本脱德字;又上义篇故天下可一也句,明刊本一字下衍人字;此类甚多,皆可以证传刻之误。盖道坚生当宋季,犹见诸家善本,故所载原文,皆可正後来讹误,不但注文明畅,足以宣通凝滞也。
《文子》的思想,可以说“道”一以贯之,“德”一以贯之,“法”一以贯之。所以,道统则德应之,法行之;道散则德行之,法辅之;德衰则法制之,知止劝善,使人能够返归性命,循道厚德。以道家思想观《文子》,其正是源自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然后又有所发挥与拓展。此又与庄子之“虚无”思想有明显区别,一个类似于唯物论,一个类似于唯心论。现在如果我们回顾这些思想,可以明确的看到老子道家思想在其后的一、二百年之间体虚用实(文子是也),体虚用虚(庄子是也)两派,然后虚实派走出稷下黄老思想并与儒、墨、法、名、阴阳、兵家等诸子百家形成交集;而虚虚派也因庄子、列子而流行,并发展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乃至诞生出本土宗教:道教。给予所有这些哲学思想的总源头,都是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亡于始皇焚书之祸的部分道家思想古代典籍的重新出土,例如《黄帝四经》、《文子》等,可以让我们比较清楚的梳理出这些脉络,而更多的儒家经典的再论证也或多或少的支持这个观点。“父天母地”的儒家思想大概也是来源于道家思想的“天生之,地成之,圣人象之”的一种借用,甚至是对《文子》九守篇“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的一种直接套用。另外,在与文子同一时期,道家与儒家都开始对《易经》进行的深入解读,使得《道德经》与《易经》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两大支柱。正是天道循环,时势轮转,人事变幻,沧海桑田,无非终始循环而已,顺势者生,逆势者亡,生者以生为生,亡者亦以亡为生,一切顺其自然而已。
司马谈曾经在《论六国要旨》中说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司马谈所说的道家应该是先汉时期的道家思想,尤其是兴盛于战国时代北方的黄老道家思想,而黄老道家思想大概起源于文子一派的思想也是有脉可寻的,此时的道家思想主要是黄老道家思想,而且是治身、治世兼济的显学。而此时的黄老道家思想,与以后在魏晋南北朝风靡的玄学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走的是两条路线。可惜宋代理学发达之后,已经基本上把儒道一体化的思想弃之脑后了。现在,是不是到了我们应该重新发现和发掘道家思想的精髓,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时间点了呢?
如上所述,道化万事万物,使万事万物皆因自性而成其自然而然之状态也,是故单位具焉,系统成焉,模式出焉。于是宇宙之前,为道-自然;宇宙之有,为道-时空-自然;宇宙之初,为道-太极-阴阳-自然;宇宙之成,为道-理一万事万物-聚散之终始循环-自然;宇宙之终,为道-信息-自然。是故道法自然者,道亦自然,于是至人法自然,真人法道,圣人法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