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就像一道光

#2025新星计划2期#

  《生万物》观后,心中总觉得有些东西放不下,想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但无奈文字拙劣,影视又宏观庞大,不知从何下手。其中人物繁多,个性迥异,鲜活生动,每每想起,便在我脑海中闪烁跳动,久久不散。

      宁学祥吝啬冷血自私。那个年代土财主的典型,剥削阶级的代表,继承父辈家业,手攥七百亩地,大女儿绣绣被土匪架走,再三犹豫,最终没舍得卖地救女,为了五十亩嫁妆土地,权宜之计连哄带骗让二女儿苏苏顶替大女儿嫁到费家,一个善良单纯的小姑娘香消玉碎,成为封建残余的牺牲品,也成了剧中命运最悲残的人物之一。土地,宁学芹的命根子,拿走土地就如同割他的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吝啬鬼,冷血动物。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由亲情的背叛到亲情的感化,为了保护村民亲眼目睹村长弟弟被汉奸、日本人杀害,后幡然醒悟,献粮献地保护村民。虽然最后他的晚景也很困顿,但总归回归了人性良知,固执吝啬自私的宁学祥终于有了温情柔软,有小妻小儿相伴终老,让人也算松了一口气。

    说到吝啬,剧中的另一个人物封二抠搜到了极致。封二是那个时代生活极简极苦的一个农民的代表。他既有农民的勤劳节俭,又有爱算计、精明的一面。他和宁学祥一样,爱地如命。用他的话说:“地是爹娘面,一天见三面,你不能不敬你的爹娘,更不能不敬你的地。”可见,地在他心目中简直是神,是圣物。所以他人生的唯一愿望就是在继承父辈的十八亩地的基础上凑够二十三亩地,这样就算对得起祖宗了。为了得到土地,在听说宁绣绣被土匪架走,宁学祥有可能卖地赎女儿,马上揣上所有大洋去买地。买地不成,听说绣绣从土匪窝跑回来后(名声不好,没人敢娶),便找媒婆上门提亲,图的是宁学祥会有一大笔陪嫁——土地。结果宁绣绣立下毒誓,不拿宁家一粒粮食、一分田,气得封二咋看儿媳妇都不顺眼。后来看到大家闺秀宁绣绣在婆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辞辛苦,想方设法想让一家人过上好光景,一心一意为家人时,打心眼里接受了儿媳妇。

        封二作为劳动人民的代表,一辈子兢兢业业,辛勤劳作,只为填饱肚子,把土地看得比命都珍贵,作为现代人我非常理解。因为那个年代,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几乎与世隔绝。劳动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里刨食,靠天吃饭,没有任何养家糊口的副业,土地就是他们活命的根本,唯一的指望,他们打交道最多就是土地。剧中的封二每天有事没事都要去地里转转,心里才踏实。即使在离世前,封二还郑重地将种地经验传授给家人,手握儿子用积蓄购买的地契(实现毕生拥有23亩地的夙愿), 秋分前夕在睡梦中手握地契安详去世。看到这个画面,无不令人心酸。那个年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劳动人民的愿望,是极其卑微又弥足珍贵。

        当然,在这部剧中,封二已经很幸运了,他至少有自己的土地,稀汤寡水还可勉强度日。为什么呢?一方面原因,那个时候没有化肥,没有科学的种田技术,也没有现代化农具,种田全靠一双手,用现代人眼光看,种出全是纯天然绿色的、无公害的有机食物,但产量低呀,可能一亩地就是几十斤(剧中有个情节,铁头家种了十三亩花生,说打十几升油就很ok了,我当时盘算了一下,惊呆了);另一方面,又回到了当时人们的一个宿命题,节省口粮卖钱买地。所以尽管封二家18亩地,也没有见吃过白馍馍。还有很多佃农,日子更苦,从地主家租种土地,家里有个大病小灾,过个红白喜事要花费,除了交租子,吃上顿没下顿,青黄不接还要靠挖野菜度日。所以,土地对他们就是信仰,就是图腾。


    费家嫂子善良真诚,精明能干,忠贞不渝,尽职尽责,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也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捍卫者。出嫁即守寡,公公临终地一句话:“费家就交给你了!”就像一个无形的紧箍咒,牢牢地套住了费左氏费家大嫂的一生。她善良大度,视小叔子如爱子,供小叔子上新学;待宁苏苏如亲姊妹,对佃户宽厚仁义。但封建礼教、封建大家长意识根深蒂固,把费文典地冲出封建牢笼视为对家族的背叛;对绣绣追求婚姻自由视为不守妇道;把自己深囚费家大院视为祖宗荣耀。正因为这些封建残余思想,使她像困在深深庭院的黑色幽灵,不仅禁锢了自己的一辈子,也亲手用毒药葬送了宁绣绣的青春年华,双双命丧费家。悲哉壮兮,令人痛心!

    剧中还有许多人物,每一个人物就像一抹色彩,共同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有挣脱封建藩篱,敢于革命的费文典;单纯善良命运不济的宁苏苏;游手好闲,不务实务的封铁头;头脑简单,祸害乡邻的费四;是非不分,恩将仇报的腻味等等。但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倔强坚强,聪明能干,勤劳善良,深明大义,具有抗争精神的封大脚和苏绣绣夫妻俩,在那个“黑暗灰色”的社会,就像一道温暖的光,走到哪里哪里亮。


    大脚爱绣绣,是一种刻骨的爱,用命来呵护的爱。两次舍命从土匪手里抢绣绣,一次是深夜独身勇闯土匪窝,一次是土匪企图屠村时,土匪用绣绣做筹码,大脚挺身而出智斗土匪。绣绣从土匪窝得救后,不明就里的父母、婆家、乡邻都嗤之以鼻,只有大脚风风光光八抬大轿娶了绣绣,原来大脚一直暗恋绣绣。绣绣呢深爱大脚,大脚家虽然家徒四壁,生活贫简,但大脚给了她最大的理解和尊重。绣绣也是一个知恩图报地人,对大脚父母尊重孝敬,大脚父母对绣绣也宠爱有加。在大脚和绣绣的带领下,一家人的生活日渐好转。一家人互敬互爱,和和睦睦,儿孙承欢,尽享天伦。就是最后日本经济侵略渗透至此,一家老小喝着野菜粥,饭桌上永远是一团和气,相互谦让。有他夫妻俩在,这个家永远没有过不去的坎。在时世动荡,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家人之间相互支持,夫妻俩共同支撑,让这个家在风雨飘摇中永远温暖如春。

    大脚夫妻俩就像一道光,不仅温暖着自己的小家,也将照耀着街坊四邻。他们的善良大度是刻在骨子里的,处处为他人着想,自己吃亏被误解从来不放在心上,谁家有难总是不请自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任劳任怨。久而久之,在那个封闭的小村庄,他俩就像一面旗帜,又像所有人的精神领袖。封铁头因为费左氏停佃,误解大脚,大脚夫妻不计前嫌,暗度陈仓说服父亲封二退租,让封铁头重新有地种。铁头喜欢银子姑娘,遭傻挑父母误解,大脚夫妻出谋划策,拿出三个大洋鼓励铁头迎娶银子。傻挑被日本兵杀害后,傻挑的儿子时常吃住大脚家。铁头组织农会减租减税,其实是为了泄私愤,但也会搞得鸡犬不宁,大脚夫妻俩想方设法劝说宁学祥和费左氏减租减税,既如了佃户们的愿,又没有伤害到费宁两家,也就说在目的达到的前提下,把宁、费两家的伤害降到最低。一家是老丈人家,一家是媳妇的妹妹家,对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在当时能有这样的觉悟已难能可贵。不务正业,将家业挥霍一空的费四,在土匪事件中死于非命,封二一家人捉襟见肘,还周济费四老婆和小儿,费四老婆死后,封四小儿自然就有大脚夫妻接手。在当时日本人收走了大部分口粮,多一口人就多一张嘴,但大脚夫妻没有任何怨言,后来绣绣夫妻还抱回了苏苏和郭贵耀嗷嗷待哺的婴儿。“一家人七口”清汤涮肚,也其乐融融。绣绣还利用空闲时间教孩子们识字读书。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高风亮节,何等的善良大度才能做到。不仅如此,邻里之间谁家有难,都有他们忙碌的背影。在哪个自顾不暇的年景,他们何止一道光,就是燃烧的火焰,一直走在善行的路上。


      土里刨食本就艰难,土匪骚扰雪上加霜,日本人的侵略更使这个偏僻穷乏的小村庄风雨飘摇。日本人圈地农场,村民不仅被抢夺了土地,还要给日本人种地。用大脚的话说,我们种粮食供日本人吃饱,然后再来打中国人,没有这样的道理。大脚夫妻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他们赤手空拳,手无寸铁,更不要说武器装备。怎么办呢?大脚、绣绣、苏苏、文典、铁头他们终于想出了不是办法的办法:咱们吃不上,也不让日本人吃。决定在芒种前号召全村村民只抢割麦穗藏起来,然后烧掉麦秆。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割大半留小半全部烧掉,等日本人来抢收时则“颗粒不收”。虽然这次没有硝烟的战争也付出了血的代价,村长被汉奸出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唤醒了村民的抗日意识,连地主老财宁学祥也献地献粮。大脚被推选村长,他领导村民耕种土地,留一部分口粮,其他全部献给八路军。尽管他们没有上战场,真枪实弹给敌人干一场,但他们却以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保家卫国抗击日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这种朴素的家国情怀,令每一个和平年代的国人敬仰和爱戴。

      大脚夫妻他们的光,尽管很微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因为中华大地有数不清的大脚夫妇,有燃不尽的星星之火,才使野心勃勃的日寇缴械投降,逐出中华。

   

    这部年代剧从1926年到1946年跨度二十年。那个年代军阀混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战火连天,农村土地改革,地主与农民矛盾重重,广大农村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剧中故事集中展现了天牛庙村等鲁南村落的民俗风情,尽管天牛庙村贫穷落后,思想封建,但主人公大脚和绣绣,他们身上总有一种力量,一种与命运抗争的力量;总是憋着一股劲儿,一股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劲儿。他们总能在困顿中编织希望,迷茫中找到方向,一跋一涉往前奔。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他们都能在乌云的缝隙中看到金色的光芒。 从来没对生活抱怨过,而是遇到什么困难都积极的想办法,也许他们的追求很渺小,庄稼能丰收,能填饱肚子,能吃个白馍馍,能扎觅汉挣到半角钱,但他们从来都乐观知足,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永远对生活充满爱。他们就像一道光,温暖了整个村庄,也照亮了村民们觉醒的路。尤其是村长大脚为了保土地建堤坝,被洪水卷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精神丰碑将永远激励后人,不忘过去,珍惜现在,继往开来,永不停息。

    “ 骨子里有倔强,信仰里有坚强,灵魂里有高度,本就一无所有,何不赤手一搏。”用这句话来形容大脚再恰当不过。

      写在最后:

    《生万物》的导演刘家成撰文谈他的创作理念,这部剧反映的很多问题看起来陈旧,但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批判旧社会的现实意义,正在于此。

      土地化育、生养万物,是力量之本、生机之源。电视剧起名《生万物》,用意正在于此。通过大脚、绣绣等人的抗争,歌颂中国人民勇于向命运抗争,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的奋斗精神。《生万物》的主基调积极、阳光、向上,“把苦日子过成花”,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拍《生万物》,就是想传递生命力、希望和温暖,让我们永远拥有冲破险阻、砥砺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