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茉,你碗里还有点米饭呢。吃干净啊!”姥爷对两岁多的小姑娘说。“好。”小姑娘开始用勺子扒拉,差不多一粒粒地吃,终于吃完了最后一粒米。“我吃完了,厉害不?”小姑娘坐在宝宝椅上,高高举起小碗和勺子,对着餐桌边的姥姥姥爷说。
“茉茉真棒,吃得真干净,点赞!”姥姥竖起拇指,和小姑娘伸出去的指头碰了碰。“还有姥爷呢!”小姑娘示意姥爷点赞,俩人碰碰手指,“茉茉真厉害。”姥爷笑眯眯地夸奖。
这一幕,和十几年前一样,儿子也是这样被姥姥姥爷带着长大的。“吃完碗里最后一粒米。”我和弟弟们也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那时候,说这句话的是爷爷奶奶,所以,我们从小不敢浪费一粒粮食,到现在,吃饭喝粥,碗里都是干干净净的。
爷爷奶奶出生于上世纪初,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终于熬到了解放后,日子总算稳定下来了了。自然灾害那几年,奶奶带着不足十岁的爸爸扒火车,一路向西,去山西要饭,又一次熬过灾难,活了下来。
奶奶还给我们讲过半真半假的故事,小时候觉得是真的,现在觉得不太可能,大概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编出来教育儿女的。奶奶说,有户富有人家,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不懂得珍惜粮食,吃穿用度十分浪费,白米饭吃不完都倒掉,后来,大人去世了,孩子坐吃山空又浪费,最后饿死了。
父母小时候,也有跟着大人吃村里大食堂的经历,各家各户按人口打饭回家吃,家里兄弟姐妹争先恐后地吃馍喝汤,分量不大,总不太够吃,他们甭提吃得多干净了。尽管我们小时候物质已经丰富不少,从来没有挨过饿,父母还总是对我们说,饭菜吃干净,东西吃了不可惜,浪费粮食太可惜。
经历个那个年代的他们,每一粒粮食都弥足珍贵,所以,他们吃饭,追求的是盘干碟净,碗里不留一粒米,实在吃不完,还要放冰箱,不肯轻易丢掉剩菜剩饭。我们姐弟小时候,吃完饭,端着空碗互相比,看谁的最干净,小弟为了得到爷爷表扬,有时候甚至把碗边碗底都舔一舔。
受父母影响和教育,爱惜粮食成为习惯。刚认识老刘时,俩人偶尔出去吃饭,感觉他和我的习惯一样,无论吃米饭还是喝粥,碗里不留一粒米。结婚后,俩人做饭吃,碗里和菜盘子里,能吃的全部吃光,几乎天天光盘行动,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偶有剩菜剩饭,也是放在冰箱里,下顿吃。
小姑娘才两岁多,已经被姥姥姥爷带得会背“粒粒皆辛苦”了,虽然她不解其意,但也能跟着大人去吃光碗里的饭菜,耳濡目染的力量是伟大的哈!
“吃完最后一粒米”,这句听了几十年的话,还有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再慢慢传给孩子们。也算是家风家训了吧。
愿我们一起爱惜粮食,从点滴做起,让良好习惯代代相承。爱国爱家,从“吃完最后一粒米”开始哈!光盘行动,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