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中国文论经典的诗性魅力》之《典论·论文》(1)

《典论·论文》  清浊有体

为什么第一部文论作品选曹魏时期的《典论·论文》,而不是从先秦时期讲起?

《四库全书》把文论归属到集部的诗文评。诗文评四库总目提要曰:“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

《典论·论文》全书已佚。清代文人严可均《全三国文》辑其佚文成为一卷,其中《论文》一篇历来被视为中国文论经典性文献。

虽然在曹魏以前已经有文论,比如先秦的文论主要是一些片段式语录体、格言体的言说,如《论语》《孟子》里面的文论语录;两汉出现独立成篇文论,独立地讨论一部作品,如班固的《离骚序》,或者是讨论一种文体的《毛诗序》也叫《诗大序》。

而曹丕的《典论·论文》不仅讨论多部作品、多种文体、多位作家,而且涉及到一些很重要的、基本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问题,所以中国文学批评史学术界将其视为中国文论第一篇专论。

《典论·论文》按三个关键词来讲:文气、文体、文章。

一,文气  以文气为主。

1、文气清浊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可见文学家有超常的气,强烈的创作欲、丰沛的精气神、旺盛的生命力共同构成作家的文气。

文学创作是一种生命行为,生命之气的勃发与张扬。

人各有体,体各有气。曹丕把它分为两类:清浊有体。

不同的体气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不同的文气、不同的文气就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文学风格。

曹丕的“文气说”是中国文论最早的风格论,曹丕谈文气清浊和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相通。

“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野鸡毛很漂亮,可是飞不高属于重浊,力弱,柔的那一派;老鹰黑黑的,可是飞得高,直冲霄汉,属于阳刚气猛那一派)

曹丕讲文气的阳刚和阴柔,以建安七子为例。建安作家才气不相上下,但文气、个性风格、艺术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曹丕《论文》,铨衡群彦,品藻诸家去,即析才性之精微,又探文气之奥妙,在总结建安文学经验的基础上,为我们中国文论贡献了一个很有名的、有价值的文论命题“文以气为主。”

2,巧拙有素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移以子弟。”

音乐乐器的表演,不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有一个运气的问题,不用的演奏家运气效果不一样,风格不一样;灵巧朴拙的不同源于艺术家的天赋和素养。对于音乐演奏是运气,运行其气,对于文学创作是用词,遣词造句。不同的作家,用词方式不一样、修辞手法语言艺术才能不一样,风格就不一样。凭语言去区分作家比如鲁迅和周作人,曹操和曹丕。

文气文学风格的差异来源于两点:一来自于创作主体不同的气质个性,清浊有体;二创作主体不同的语言技巧、才气,巧拙有素。

曹丕的文气说既可以用来批评文学作品,又可以用来形容批评艺术作品;既可以用来批评具体的作家作品,还可以用来整体式地观照文学史的发展规律。

中国文学史在文气说的层面讲就是一部阳刚阴柔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历史。从魏晋说起:

魏晋慷慨悲歌之建安风骨、风力,东晋南朝齐梁颓风,初唐(复古李白、杜甫),晚唐五代李璟、李煜阴柔,宋苏轼豪放。

中国文学这种阳刚阴柔的此消彼长是一种诗性的绵延,而曹丕的文气说是对这种诗性绵延的一种诗性的确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