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那么成功的成品
有空的时候想给孩子留点甜蜜的回忆,今天买了水果和白砂糖,做糖葫芦给小朋友吃。
采买、制作忙活一大上午,成品却乱七八糟,不如人意。
制作的时候起初糖裹上面会滴,以为水分太重,寻思再将糖烧一下,等糖能拉丝了,心想刚刚好了,可没裹两个,糖又很快结晶,没法裹了。
重新加水将糖熔化,重复一次,大抵又是如此。偶尔一个裹得肉眼看去像模像样,水果外面冰墩墩似的外壳光亮透明,但放到嘴里一尝,那层糖软软的,根本不像街上买的那个外壳嘎嘣脆。
难道是凉透了才会翠?留了几个,等天黑了,凉得透透的时候再一尝,外壳还是软软的。
第一次做,没什么经验,但是是按照别人做成功了的步骤来的呀。问题究竟出在哪?想来想去,让我想起了“天青色等烟雨”的歌词。
“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北宋皇帝宋徽宗梦中见到天青色,汝窑从此名满天下。
据说古代制作瓷器的匠人都选择在阴雨天烧制天青釉,因此每到下雨或梅雨时节,各大窑口都开始烧制瓷器,等到雨过天晴,即可开窑取器,得出天青色,有人解释这与湿度有关,当雨大了,太过潮湿,色彩不够透亮。
雨小了,湿度不够,显得过于清淡无光,然而大自然的雨往往是不可控的,古代的能工巧匠只能日复一日烧制瓷器,耐心等待一场不知何时会降临的雨,才能在开窑的那一刻遇上雨过天晴后天空那抹天青色。
难道做糖葫芦也要“耐心等待一场不知何时会降的雨”,才能在水果裹上糖的那一刻吃到那口外壳脆又甜的糖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