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电影上映前,讨论的声音就已经沸沸扬扬,上映1天就破3亿票房,在看简介的时候,我心里闪过一万个要去看这部电影的理由。
这其中的理由多种多样,比如说:这部电影豆瓣评分9.0,比如说片中有王徐峥,比如说它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是这些理由都抵不过一句:我是学药品相关专业的。
嗯,我是学药物分析的。
差点连我自己都忘记了,我是学药物分析的。
片中讲的是神油店老板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独家代理商的故事,同时揭示了昂贵的原版药和价格低廉的仿制药之间的现实矛盾问题。
这部电影的火热在于普罗大众仿佛看到了自己,在于表达了平凡阶层人们诉求和愿望,在于展现了不止是少数人或家庭生活的无奈和贫苦现状。
程勇说:我不要当什么救世主,我要赚钱。
程勇是好人吗?
不一定。但在这件事情上,他一定不是坏人。
一开始,程勇500元进价的印度格列宁5000元卖出去,他赚了钱,买到药的人把他当“神”。到后来,程勇2000元进价的印度格列宁依然500元卖出去,那一刻他是观众眼里的“神”。
“药物”的官方解释是: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我眼里,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我曾经从事过一个月的线上药物销售工作,期间主要工作就是打电话,不停地打电话,我个人最高记录是一天拨出300多个电话,当然,我最希望的事情就是对方直接挂断或者电话没有接通。
我害怕被骂,我害怕被主管骂,我也害怕被电话接听者骂。
为什么会被主管骂?
因为业绩不达标。
为什么会被电话接听者骂?
因为三天两头就给对方打电话。
这些电话信息来源,就是该线上平台的销售记录,在后台系统中看到对方药品购买记录,药品名称、数量、电话以及收件信息等。
每一个拨出去的电话都要以成交别人为唯一任务,每一个上班的人都要以达成销售目标为唯一标准,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其中手段我嗤之以鼻。
在电销部门,大部分都是非医药相关专业的人,甚至很多都是初高中学历,就是这样一批人,通过7天左右的专业或非专业的上岗培训后,成为了新时代建设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了增加信任感,打电话的时候常以医生或主任自称。
为什么他们表现得很专业?
因为,话术都是固定的。
无论你问什么,无论他答什么,万变不离买药。
问症状,作分析,促成交。这里每一句话都是已经设计好了,打的电话多了,人性摸透了,对方可能会怎么答怎么问在话术里都已一一罗列。
有病就要吃药,吃药就要买药,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原本两百块可以解决的问题你可能要花两千,或者更多,又甚至说按照实际情况应该到医院接受治疗,但是电话里的“医生”或者“主任”会告诉你继续吃药一定会有好转。
电话一端的你频频点头,甚至以为给你打电话的人是“神”是“救世主”,可实际上,他自己心里完全没底,只是为了早点达成销售目的而已。
这是一种我十分不解甚至说是鄙视的销售模式,那是药,不是糖果蔬菜啊!
虽然在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知道,到实体店购物,明明有很多同类产品,性价比也很高,但是导购或者销售人员都会推荐价格更高的。
近年来,采用各种手段诱导老人家购买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事件也屡禁不止。
或许这些已经成为市场常态,我不是那个能够改变现状的好人,但我要时刻警醒自己成为那一抹黑。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当时离开那个公司时那种激动的心情,大舒一口气,我终于要离开这里了。
深知药品的意义,才会谨慎小心。
毕业之后,我再也没有回到药品相关行业。
如果做好人太难,那我们不要成为坏人就好。
希望每一个从事医药相关行业的人,都保持一份深入骨子里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