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断舍离》第十八天,阅读内容是第四章的“一切从扔东西开始”,今天特别关注“在把自己用不着的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时,您是如何表达的?”
阅读此章节,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把自己用不着的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时,要说“请收下”,不能说“给你”。当我检视自己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说“请收下”这三个字,但也没说“给你”,我说,“你把这些衣服拿去吧,看看有没有适合你们穿的,如果不适合,再看看邻居有适合的吗。”其实那些衣服,都是在那个当下,自己觉得适合自己的,要不然也不会买啊,现在虽然把它们搁置了,但还是有那份感情在的,那是一段经历,正是那段经历成就了现在的我啊。
书中说:断舍离并不是要大家不分青红皂白把东西乱扔一气,而是要有效地利用资源回收。断舍离最终的目标是“必要的时间、必要的地点、必要的限度”,所以对那些你用不上、别人能用得上的东西,送给朋友的时候不注意,不要用“给你”这个词,因为“给你”是高高在上地俯视别人,甚至听起来像是在盛气凌人。应该要这么说:“这东西在我这里没办法物尽其用,但是我觉得你会爱惜地使用它的,所以能不能请你收下它呢?”把东西送人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加上这么一句:“如果你不需要了的话,请别想太多,就把它扔掉或是再送人吧。”要注意避免给对方造成负担。
其实这中间让我学会了尊重。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怜悯之情,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推销员手中,而后扭头走了。没走几步,他突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对方不要介意,还郑重其事地对推销员说:“您和我一样,都是商人。”一年之后,在一次商务活动中,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道:“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您亲切地对我说,我和您一样是商人为止。”
没想到商人简单的一句话,竟使一个自卑的人树立起了自尊,使一个处境窘迫的人找回了自信,使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优势。倘若当初没有那一句充满平等的鼓励话语,纵然给他再多的金钱也无济于事,也不会出现从自认乞丐到自信自强的巨变———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至此我也明白了叔本华说的: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是何等的卑微与可笑。要记住活在每个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灵。
2018.06.03 赵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