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宽容人性的弱点
——读 《邓晓芒:康德黑格尔论伪善》有感
人活在世上,只要他不是类似鲁滨逊生活在ー个孤岛中,他就会有伪善ー面的出现。按照康德的说法,伪善是一切人的先验的人性结构。同样按照康德的说法,人们可以通过自由意志的理性选择,选择ー条由伪善到真善的路。
而历史也正是展示为一条从恶向善不断进化的过程,这就是人类的“教养”或“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虽然康德认为,人类由文化教养所带来的伪善是不道德(注:人类由文化教养所带来的善,仍然不是真善,只能还算是伪善,是后面所说的“可以允许的道德假象”,因此仍达不到道德的层面)的,尤其当人们自以为这就是道德的时候。但他也认为,这种文化和人类野蛮时代的质朴相比并不是退化,而应当看作一种进步。(邓晓芒教授文)
所以康德在涉及具体的现实人类生活时,并不像他在自己的道德哲学中那样严格地限定纯粹实践理性的道德法则而批判和排斥一切虚伪和伪善,相反,他为现实人类的改善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例如他在《实用人类学》中,就把人类的虚伪和伪善称之为“可以允许的道德假象”。必须宽容人性的弱点和留有余地,但心中始终要有那个纯粹道德律的理想,以图改进。(邓晓芒教授文)
这是康德综合了现实经验的局限性和理想目标的延展性,从而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的ー幅人生图景。也就是说,现实是丰满的,但理想也并非那么骨架,理想目标作为ー种规范导引,可使现实更加地丰满而且充实!人生更有意义,人更有存在感!
人是有感性的有限体,没有人能够说自己完美无暇,因此,必须宽容人性的弱点和留有余地!但人也是有理性的,有向善的禀赋,人心中始终要有那个纯粹道德律的理想,以图去恶,向善进发!
宽容人性的弱点,并非说是对其不作为,而是要留有余地,给予改正的空间。那么,人性的弱点有哪些?以下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ー书中列举出ー些,供大家参考:
喜欢责怪、抱怨他人;不喜欢赞赏他人;不考虑他人的需求;盲目模仿他人;没有良好的工作习惯;一个疲惫的“我”;对事情感到倦怠;只看到自己10%的不足;充满恶意的批评他人;过于在乎他人的批评;不会关心他人;对他人缺少微笑;忘记他人的名字;不喜欢听人讲话;毫不考虑他人的兴趣;忘记他人的重要性;喜欢与人争论;不尊重他人的意见;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对他人缺乏友善;首先让别人说“不”;不让他人说话;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不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理解他人的意愿;引发他人产生不良的动机;过于直裸的表达自己的意图;缺乏激励人的竞争机制;不愿称赞与欣赏他人;直接批评他人;喜欢责怪他人;拼命指使他人;不给他人面子;从不鼓励他人;不使他人乐于行事;喜欢唠叨不休;总是试图改造对方;对你的伴侣毫不在意;不大注重小事;缺乏应有的礼节;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将困难当做难以逾越的障碍;无法摆脱生活中的不幸;缺乏生活的信仰;忽视自己的个性;盲目顺从他人;陷入孤独;试图改变不可避免的事实;无法排解心中的忧虑。
附:邓晓芒:康德黑格尔论伪善 017-10-05 哲学人 (摘录)
康德的道德学说是理想主义的,他从一个纯粹实践理性的最高抽象立场来推演出一切实践活动“应该”遵守的法则。
在康德那里,实践理性高于思辨理性,而道德律又是至高无上的善,是整个自然界的终极目的,绝对容不得用其他任何世俗目的来取代。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康德是第一个明确将虚伪和伪善置于一切其他恶行(如偷盗、抢劫、凶杀、奸淫等等)之上而视为人性之“根本恶”的哲学家。在他看来,伪善和自欺是派生一切其他恶之“根本恶”,因为在一切恶中,只有这种恶才是不视其后果而单视其动机就被判定为恶的。
在康德看来,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而是自由的;自由就意味着可善可恶,即如果人按照理性使自由意志成为一条一贯性的普遍规律,人就可以是善的,但如果人听凭自己的感性来支配理性,使理性仅仅成为满足自己感性需要的临时工具,那么他就可能是恶的。尽管该隐杀害亚伯是人类第一桩血腥的谋杀,但他们的父母亚当和夏娃最初禁不住诱惑,偷吃了智慧之果,这件自由意志的行为作为人类的第一次欺骗(欺骗上帝),才是此后一切罪恶的总根源。
由于人摆脱不了自己感性的有限性,所以他永远有可能颠倒感性动机和道德动机的次序,不是使自己的感性需要服从道德义务,而是打着道德的旗帜为自己的感性动机服务。
这就造成了一种“蓄意的罪”,“它以人心的某种奸诈(虚伪的圈套)为特征,即由于自己特有的或善或恶的意念而欺骗自己,并且只要行动的后果不是按照其准则本来很可能造成的恶,就不会因为自己的意念而感到不安,反而认为自己在法则面前是清白的。”,这就是“伪善”。
康德对伪善的批评是一种深入到人性的根子里面的批评,而不是对某一个人的虚伪意识的批评。在他看来,伪善不能归结为某个人或某些人的特殊性格,而是一切人的先验的人性结构,因此也是无法摆脱和克服、而只能认识清楚的。没有人能够说自己无罪。
但除此之外,康德的原罪意识还包含有启蒙时代的历史主义维度,在他那里,这种历史主义是解决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之矛盾的一条必经途径。在他看来,人性虽然有其“根本恶”,但正因为这种根本恶的根源在于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所以它也必然展示为一条从恶向善不断进化的历史过程,这就是人类的“教养”或“文化”
他认为,人类由文化教养所带来的伪善虽然是不道德的,尤其当人们自以为这就是道德的时候;但这种文化和人类野蛮时代的质朴相比并不是退化,而应当看作一种进步。所以康德在涉及具体的现实人类生活时,并不像他在自己的道德哲学中那样严格地限定纯粹实践理性的道德法则而批判和排斥一切虚伪和伪善,相反,他为现实人类的改善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例如他在《实用人类学》中,就把人类的虚伪和伪善称之为“可以允许的道德假象”。必须宽容人性的弱点和留有余地,但心中始终要有那个纯粹道德律的理想,以图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