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香港,是K从年前说到年后的。对于一向不爱操心的他,我并不太相信这件事可以做成。没想到临近清明节,他竟然买到了票,还把酒店相关的行程都安排好了。于是在假期的第一天,我们就踏上了去南方的路。
第一站到深圳,七点18出发,十二点半左右到达深圳北站。武汉站10元一碗的热干面我们都嫌贵,没想到深圳站的一个猪脚饭都要六十多。知道香港会更贵,我们只好咬着牙买了两碗。站内换乘到香港九龙,故对深圳的第一印象是居大不易。
前往香港的高铁特别干净,座位上没有提供垃圾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距离太近了。半小时的距离,高铁费用75元,是内地的三倍左右。还未到本地,我已经感受到了香港的“贵气”。人生中第二次过海关,再一次体验到某种庄严肃穆的力量,所有人都安安静静的不敢轻易发出声音,而且过完一道还有一道,层层关卡之后才能安全落地。
香港的地铁四通八达,我却在其中迷失了方向,不是因为繁体字,而是因为一些和内地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说,每一条线不是直接用数字来标识的,而是文字版的某某线,且没有明显的进站和出站标识。幸好K提前做了功课,我们俩一个翻译,一个带路,顺利到达了酒店。
印象中的香港繁荣昌盛,珠光宝气,比上海还更加具有大都市的现代化,但是当我们出地铁时,我很有点失望,因为旺角和油麻地的旧街区道路狭窄,建筑破破烂烂,我恍惚间仿佛回到了老家的乡镇,不敢相信这是我向往已久的国际金融中心。路边还有一些衣着随意的印度人,让我们甚至有点担心这儿的安全。
不过,1500左右一晚的酒店倒是让我有了意外的惊喜。不是传说中的转不了身,而是非常正常的一间房,该有的功能区都有,甚至比我后来在深圳住的全季酒店还要宽敞。酒店包早餐,不过只能选一种套餐,品种不丰富,是因为香港吃的东西成本高的缘故。
大老远来一趟,而且带得时间不长,我们放下行李就马不停蹄地赶到中环一带。在那里,我们看到了想象中的香港,K最感兴趣的证券交易所看了,五元左右的轮渡坐了,维多利亚海港八点的灯光看了,最惊喜的是逛到了神往已久的诚品书店。整个店内的书都是竖版繁体,很多很多的新书和好书,还有一些文创用品。来一次书店某种意义上不亚于去一趟教堂,内心都会得到净化。我买了一本晏殊的《解厄论》,90港币,已经是看了几本书中最便宜的。把书视为奢侈品,也许更能激发人们的读书热情。有点遗憾的是没有买10元一个的诚品书袋,当时觉得贵,回来后发现咸鱼上卖25一个。
小红书上推荐了一家港式茶餐厅,在诚品书店的楼上,且两人座靠窗,可以看到维多利亚的夜景。我以为是点些包子、肠粉之类的小吃,应该要不了多少钱,没想到晚餐不提供这些,而是正常点菜吃饭。服务员是年轻的帅哥美女,穿着西装衬衫,我打开电视剧里看到的硬壳菜单,感到了某种尴尬,每道菜在两百元左右,一碗米饭都要32.我这是来到了哪儿,是不是走错地了。要是在内地,我可能会说没有喜欢的菜直接走人,但此刻有点不愿这样。要了一壶茶,点了两个菜,我们心安理得地坐了下来。上菜很慢,但味道是真的好。橙子味的排骨,让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美食。海鲜拌饭,让K这个平时不吃海鲜的人都吃到撑。对,我们俩最后竟然都没吃完,大概是因为这里盘子比较正常,不像内地某些饭店,看着大,其实没多少东西。
第二天的香港是办事和逛商场,我们在万宁买了一些药,在惠康给家人带了一些吃的,也去一些买奢侈品的地方体验了亚洲最长的扶手电梯。终究是贫穷战胜了非理智,我们没有购买任何贵重物品。
在深圳只待了一晚和半天,晚上去打卡了弟弟推荐的百合里火锅,顺便逛了深圳中心书城,再次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年轻与活力。第二天去附近的莲花山公园,以及可以看到香港的深圳湾公园。我不喜欢往网红地点跑,反倒喜欢去逛一个城市的超市,近距离感受这个城市的普通生活。意外发现除了房价高,其实深圳物价并不夸张,土豆也是两块钱一斤。站在莲花山顶,俯瞰整个城市的著名大厦,有点相见恨晚。如果时间倒流,也许我也有勇气出来见一见世界。
虽然这次南方之旅花了不少钱,但我觉得很值得,我喜欢这边相对自由开放的空气,喜欢海边葱绿的椰子树,喜欢街上随处可见的年轻身影。他们让我再一次相信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2025年4月12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