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9
这芬芳,送到谁心里,是你我,一齐向着天空。
在书里,感受最深的就是查理再变聪明后,为这个世界的神秘变幻的事物着迷,一次次地在学习中获得救赎和喜悦空灵。那种害怕变得痴愚,死死不肯放弃读书写字的执着,深深地打到我的心——这样的恐惧,也在此根植。
首先是无明,科学无法衡量,那个笨笨的查理心里所感受到的开心,与非凡的查理所得到的满足,是不是同等的,是不是在精神上一样幸福。科学能够带来首要的是知识,然后有了眼界,站在虚拟高大的巅峰上,底下世界前后左右关系清清楚楚,清风徐来,时间缓缓漫过,只许多无关的、细小的被抵消、被忽略,眼里毫无波澜。接着,就是这学识了。从大众的肯定里,可以看出它最能够给人带来极大的膨胀感。脱逃了无知,仿佛给予人们评判的权利,仿佛神灵是身俱最多知识的人。在佛教里,却说这是三毒之一的贪。以为知识,等同于自然界的高低,是另一种无明。那为什么要追求知识,当中其实有真心。对世间朴素的好奇,开放的心,也可说是空性,无拘无束喜乐不叫我们带有预期。身在山中,不识真面目,处于种种境况,无论是俗知的低下也好,高贵也好,都是不在山中,迷了路的人。但是通过不懈去破除身上的分别之心,也许我选的这条是看得更多,深思深思,放下越多,标签、期待、厌恶,直至不知道什么是好坏,不受这个或者那个的约束,散灭。那么,到了第三步,是回到同样的地方吗。我看不出来,查理依然愚钝,依然想变聪明。但是他似乎知道了专注探索的感觉,也知道了阿尔吉侬,再来一遍,会用不同吗。
再翻一遍,才回味到此书细腻的心理描写,希望能再看一遍。上面的话,也不清楚自己说了什么了,只是有时隐约觉得,所谓的成长,并不完全,似乎都在与自己的塑造的世界纠缠,你所被蒙蔽的呢,难道就不发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