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被许多人推荐的一本书,看它,纯粹是因为周围人推荐的太多了。他以对话的形式,来讲述坐着想要传达的思想,层层递进。以辩论、接货的方式,让读者仿佛在于书中的哲人对话,层层被带入书中的理论,并沉浸其中。
目前已读1/2而印象深刻的论点有三个:
1 目的论。一切皆有目的。所以你以为的困境、痛苦、不可改变,解释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所谓的阻碍、难处、无能为力,皆是为达成目的才找来的借口。比如,不是因为某个人做了什么你才讨厌,而是因为你决定讨厌某个人才从他的行为中寻找借口。
每个人都有经历过不喜欢某些人,甚至仅仅一面就决定了不喜欢。简而言之,气场不和注定了我们不是一类人,进而主动远离某类人。然而正如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明明都是没有接触过,哪里就决定了一定讨厌。所谓的气场不合,只是因为对方展现出来的气场与自己相差太大,是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陌生领域,害怕或者逃避去接触。从而给自己找来的一个借口——气场不合。但是,如果回想,我们的记忆之中其实都会存在一个或几个还不错的“异类”。有了不想进一步接触的目的,才有了“气场不合”的借口,下次,也许就是对方“太冷漠”?谁知道。借口不在乎事实,能达到目的就行。
又比如,我们人人都会有“愤怒”和“争执”,也是一种为达目的的手段。我们不是因为事情而愤怒,而是想通过“愤怒”的情绪让对方屈服于自己,顺从于自己,这是我们认为比较有效的表达方式之一。
用愤怒表达,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情绪可控,大家总是默认情绪不可控,但其实可控,不然你想想,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前一刻还跟某人疾声厉色,下一秒就可以对另一个人和颜悦色。所以各种愤怒、怒汉不是因为你被某件事处罚,而是想通过这些事情去达成某个目的。
2 一个事情本身没有意义,我们对他的理解为他赋予了意义。
任何一个事情都具有多面性,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果不同。本是一件无关好坏的事情,因为加了自己的理解、得失,然后中立的事情就变成好的或者坏的。也可以说,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主动的去给这件事情加上一些好的或者坏的色彩。
如果一件事情是偏离自己的预期目的的,就是坏的,不好的;达到预期或者超出预期就是好的,可行的。就比如我们想要完成一项工作,与人沟通,别人积极合作就是好相处的、同一阵营的;如果不配合甚至阻挠就会被认为是不好的,难以沟通的人。但是也许换到对方的角度,他的不配合和阻挠是相对于他来说的好事,你做的事情对他而言反而是坏的,不好的。
同样,同一件事情换个角度,也可以改变意义。我们为了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会选用一些app或者课程。当花了时间精力来学习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时候,往往会沮丧;如果换个角度,也可以发现自己一直在使用的方式方法其实效率并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