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解释】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其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感悟】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善恶观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讨论,自古以来就有之,我想激烈程度应该不亚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论辩,关于结论也是众说纷纭。
最著名并流于史册的,莫过于孟子和荀子的言论。《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意思是说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而是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也可以被迫使做坏事,本性也是这样改变的。
与之相对立的是荀子,他在《荀子·性恶 》中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习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还有人提出“性无善无恶论”,也有人提出“性有善有恶论”。
提到善恶观,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而我也有自己的一点拙见,我认为人性是由基因、环境以及个人价值观等三方面来决定的。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自然对三姑六婆的家长里短听的不少,而我本也就对一些趣闻故事喜闻乐见,自是记忆深刻。记得大家常谈起一个孩子,被抱养到村里一个与生父母素不相识的家庭,养父母一家老实本分,自家女儿也是朴实善良,对抱养来的孩子也是亲如己出,然而他并没有被这种善良的家风所耳濡目染,反而有偷窃的行为。你要相信舆论的力量,尤其是在乡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下,于是便有知根知底的人说,他的生父母便是如此,这孩子是本性难移。因此,我认为不仅人的性情、长相是由基因决定的,人性善恶,也有一部分是先天而来。
当然,就如一句俗语所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决定人性善恶的,更重要的是后天生存环境。有科学家观察到生长在太平洋热带雨林地区的长臂猿,他们不同种群之间可以在同一颗树上采摘果实而不发生任何冲突,这说明当人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得到满足时,人性并不存在恶的因素,只有当人的生存环境恶化,生命受到威胁时,互相残杀、欺骗等恶行才会产生。
但,正如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世间仍有许多人,不管自己身处怎样险恶的环境,都能够纤尘不染,坚持自我。这些人正是我们所需要追逐和学习的目标,也是教导孩子的标杆。
以上是我对人性善恶的一些拙见,如果你也有自己的观点,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