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告诉我,孩子刚3岁,最近居然学会骂人了,什么“傻瓜”、“笨蛋”、“臭屁”、“去死”、“打死你”等脏话狠话随口就来,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也冷不丁就对其他人说出来,让我很是尴尬难堪,小小年纪就这样,这还了得?
其实,3岁的孩子说脏话狠话,通常是因为孩子进入了“诅咒敏感期”,这是孩子语言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他开始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就是这类脏话狠话了。在这个敏感期内,成人对这些话的反应越激烈,孩子就会越喜欢说这类话。他们还会在不同场合不断尝试对不同的人说这些话,来试探每个人的反应。
最初,孩子说脏话狠话仅仅是出于好奇,说话时往往是笑眯眯的,完全把它当成一个游戏在玩,没有任何的恶意,并且没轻没重,因为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些话语的真实含义,丝毫不会有“脏”或“不雅”的感觉。这是他们学习语言、交流的过程,而并非如成人想象的那样,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去侮辱或谩骂别人。
但是,如果成人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欠妥,孩子就会意识到,原来这些语言具有杀伤力,而后,他可能就会有意识地把它当做武器来使用,比如让成人紧张、愤怒,让其他小朋友效仿,甚至可以通过这些词汇的使用来占据心理优势,从而感觉特别的开心与满足。久而久之,就很有可能形成真正的“骂人”恶习。
怎么应对和处理呢?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避免讲“脏话狠话”,尽量隔离身边不良的语言环境如暴力动画片之类;除此之外,掌握以下三个“化”:平淡化、积极化、游戏化,可以帮你轻松应对不同年龄、不同原因的孩子“脏话狠话”现象。
1
平淡化
当孩子说脏话狠话的表情是放松自然甚至开心的状态时,说明孩子只是觉得好玩,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用“平淡化”的原则来处理。“平淡化”意味着淡定、冷处理,尤其不要视脏话狠话为洪水猛兽,一听到就反应强烈,比如愤怒、训斥、打骂等,这只会强化孩子的这一行为。
最简单的方式是,你可以装没听到,听过就过去,不接话也不表态,慢慢等待这个阶段自然过去。通常几个月后,这类语言就从孩子的嘴里慢慢消失了。
不过,如果想让这个阶段更快一点过去,你也可以用另外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轻松淡定地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下这个“特殊的词汇”,最后让孩子觉得没什么意思而不再使用。比如当孩子说要“打死你”时,你可以平静地和他来一场这样的对话:
“哦,那样你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你去哪里了?”
“我就变没了!”
“没了就没了呗!”
“那我就不能再陪你照顾你了,也不能每天给你读书讲故事了,妈妈会很难过的。但是,妈妈永远爱你。”
不用讲道理,你只需要平静简单地告诉孩子这样可能带来的后果,并表达你的感受,点到为止。当孩子发现这样的语言并不能引起你更多的注意,就会尝试通过别的方式来吸引你的关注,自然就放弃使用这些语言了。
2
积极化
当孩子说脏话狠话的表情是愤怒、委屈、抱怨等负面状态时,说明孩子是在用这类语言来宣泄情绪和表达不满,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用“积极化”的原则来处理。
“积极化”的首要原则在于,要教会孩子用更积极合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基本的流程是,首先,你要识别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比如:“宝贝,妈妈知道你不高兴了,是什么让你这么生气?”;接下来,要教会孩子用语言和行为来疏导和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大声说出“我很生气!我不喜欢你这样!”或者是拿枕头砸墙发泄一下之类;然后,表达和承诺你的爱:“不管怎样,妈妈还是一样爱你!”
最后,等孩子情绪平息下来,你还是要引导孩子去换位思考他的这类语言带给别人的不良感受和后果,比如:“其实刚才听到你这样的话,我感觉很不舒服、很伤心,我再也不想听到这样的话了!下次,妈妈希望你能这样:……”
这样的处理方式能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安全感,并让孩子学会更积极的表达,从而渐渐淡化孩子的诅咒意识,让诅咒敏感期尽快过去。
我女儿蓝蓝虽然还不到两岁,但前几天她突然学会了用“欠扁啊、揍你”这类狠话来对爷爷表达她的不满,估计是从外面哪里学过来的。爷爷一开始还笑眯眯不当回事,我看到后就第一时间告诉她:“宝贝,你是不是不高兴、不想要爷爷过来?妈妈教你,下次你可以说‘爷爷别过来!我自己来!’,但是不要再说这种话了哦,爷爷爱你,爷爷听了会伤心难过的!”我也同时提醒爷爷再听到时绝对不要笑,当没听到就好了。过了几天,小家伙果然再没说过这种话了。
“积极化”的另外一个原则是,要努力丰富孩子的词汇量,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孩子用新的积极词汇去代替这类脏话狠话的消极词汇。3岁开始正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非常强,家长可以通过带孩子旅游、户外、做手工、读绘本、讲故事、看电影等各种活动,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到更多新的人事物,从而丰富孩子的词汇量。
3
游戏化
“游戏化”有两种运用情况,一种是,如果孩子的“诅咒敏感期”持续时间较长,或者程度之严重让你和身边的人都无法忍受,你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些消极语言的真实含义,以达到让孩子警醒和自律的目的。
比如当孩子诅咒“你去死”时,你可以真的就和孩子玩一个“装死”的游戏,保持一段时间不动“睡着”的状态,让孩子去实地体会如果妈妈死了会是怎样严重的后果。
另一种情况是,“诅咒敏感期”通常出现在3-5岁左右,如果孩子在6岁以后依然经常使用这类“脏话狠话”,那么家长就要注意了,这个时候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是在故意挑战规则,因为他已经迷恋上了说这类语言时所带来的快感和满足感。也就是说,他明明知道这样说不对,但他就是要这样,或者是,他就是忍不住会这样。
怎么办呢?也许你首先想到的办法是,既然孩子都已经懂事了,那就必须要严格管教、强力制止啊!等等!别着急,先换位思考下:你自己有没有忍不住想彪粗口的时候?彪粗口时你是不是也觉得很爽?偶尔彪个粗口就能证明你是个“坏人”吗?
如果你也有忍不住这样的时候,那么你就能理解,孩子其实偶尔也需要这样一个出口。当然,这个出口最好不要对外,不要在公共场所和涉及他人。所以,你也不妨试试“游戏化”的原则来处理。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来玩某个特定的游戏,在游戏中允许孩子说这类“脏话狠话”,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满足,并且通过游戏体会到语言的底限,最后在现实中反倒就会没了那么大的兴趣。
比如,你可以和孩子玩一个“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让孩子扮演警察,你来扮演小偷,如果警察抓到了小偷,就可以用“脏话狠话”来训斥小偷,如“叫你再偷人家东西,打死你这个坏蛋!”之类。但要记得和孩子约定,只在游戏中可以这样,游戏结束,就不能再用这类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