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才是这个世界发生的事!”别再让悲剧发生!

1

“物理式”陪伴

“看一会手机,抬头看一眼孩子。看一会手机,抬头看一眼孩子。”

这样的场景是当今很多父母陪伴孩子的常见的方式。

8月5日那天,从北京到青岛旅游的8岁双胞胎姐妹,跟着妈妈到海滩玩耍。

孩子在沙滩上玩,妈妈则坐在离孩子几米远的地方看手机。

谁能料得到,妈妈发个朋友圈的功夫,孩子就不见了!

孩子的安危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在朋友圈里刷屏式地祈祷孩子平安归来。

可,噩耗还是传来了。

双胞胎姐妹双双溺亡。

一条朋友圈,杀死了两个孩子!

无独有偶,今年6月,11岁的女孩在泳池溺水死亡,而当时她的妈妈正在她身边玩手机。

陕西咸阳的肖女士由于在游泳池内玩手机,导致4岁的儿子在离她仅3、4米的地方溺水身亡。

2岁的女童在小区玩耍时被私家车碾压身亡,当时妈妈一边带着孩子,一边玩着手机。

深圳1岁多的女婴溺亡在马桶里。孩子一人在卫生间玩水时,妈妈在房间里玩手机。

这些手机夺命案中,杀死孩子的,不是手机!而是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式的“物理陪伴”!

《2017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显示,在实际陪伴孩子时,父母们并非全情投入。47.6%的家长会“兼职”做家务,38.4%的家长会经常“看朋友圈、刷微博”,49%的家长在陪伴时从不参与孩子正在做的事,而是选择旁观或忙自己的事,让很多家长的陪伴“形同虚设”。

这种因为缺乏有效沟通,造成孩子心理陪伴缺失的现象被称为“隐性失陪”,也就是单纯的“物理陪伴”。

这种“身未动、心已远”不走心的陪伴方式,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碍等现象,它比失陪更普遍,也比失陪更容易被家长们所忽视。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2

“用力过度式”陪伴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陪读妈妈》里,梅婷饰演的李娜放弃国内企业家的身份,不远万里去加拿大给儿子做陪读。

她“做了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好”,事无巨细为儿子安排好了所有事。只要孩子搞学习,别的什么都不用做。

身边也有不少父母,都是“陪孩子”的典范:陪孩子写作业、陪孩子亲子阅读、给孩子哄睡、带孩子出去旅游……一天二十四小时心系孩子,但孩子偏偏不领情,甚至不喜欢父母这样的陪伴。这是为什么呢?

看看《我家那小子》节目里朱雨辰的妈妈,你就能明白几分。

朱妈妈堪称是“三无”妈妈:无微不至、无所不能、无孔不入。

不论朱雨辰拍戏到哪儿,朱妈妈要全程跟到哪儿,电磁炉和铁锅也带到哪儿,号称儿子的移动厨房。

十年如一日每天凌晨4点起床,熬梨汁给儿子喝。

70岁的年纪,一个人顶两个菲佣,包揽全家的活,坦陈“用整个生命去对待儿子。”

这样的父母愿意牺牲自己,委屈自己,对孩子事事上心,甚至还觉得不够多不够好。

而对朱雨辰来说,这沉甸甸的母爱,已让他无法喘息。

调查统计显示, 64%的父母觉得对孩子的陪伴并不够,但对于 73%的孩子来讲这种“用力陪伴”已经够了。

这种“用力过度”陪伴的后果是,一次次剥夺了孩子自己“经历”和“实践”的机会,迫使孩子本应正常发展起来的能力一步步退化。父母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过多地要求、控制、评价,只会和孩子互相排斥、渐行渐远。

3

“物质式”陪伴    

以前看过一个段子,一位年轻的母亲开着名车送女儿到贵族小学寄宿。

母亲对孩子说:妈妈为了赚更多的钱,将来送你到更好的学校学习,所以现在没时间陪你,你恨妈妈吗?

女儿说:不恨,等我长大了,也要赚很多的钱送你去最好的养老院

母亲听后一脚刹车停在路边放声痛哭。

父母给了孩子物质、机会和一切能给的,却给不了陪伴。

我能够理解那些为了生存而在外奔波的务工人员,理解像《加一》里加一那样的留守儿童父母的良苦用心。

毕竟生活是残酷的。什么事情和生存作比较,都显得微不足道。

但我们身边那些忙升迁、忙加薪的父母呢?那些忙着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父母呢?那些已经条件优厚、生活优越的父母呢?

纪录片《幼儿园》里,一个孩子当被问到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来接自己的时候。

孩子说:“我爸爸妈妈没有时间,我妈妈忙着去医院做美容,我爸爸忙着去接别人吃饭什么的。”

因为不能陪伴孩子,很多父母选择用“物质陪伴”来弥补,他们想当然地给予孩子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于是乎,给孩子购买房产、奢侈的衣服、昂贵的玩具,送孩子去上贵族学校,读天价培训班,以为这就是孩子所需要的。

但这样的“物质陪伴”无法填补孩子内心缺少爱的虚空。孩子会认为“对于爸爸妈妈来说,我还不如他们的工作重要。” “我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孩子。”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自然很难确立,容易形成自卑、退缩、自我怀疑的人格。

在大人的世界里,有太多的看起来重要的事情,比陪伴孩子要重要得多;但是对孩子而言,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就是唯一天大的事情。

4

真正的陪伴是“心理陪伴”

《我是山姆》中,主角山姆是一个只有七岁智商的父亲。他独自一人抚养女儿露西,直到7岁。

这时,地区的教育官员发现了这个特殊的父亲,认为他无法继续抚养自己女儿,露西应该交给领养家庭。

在争夺女儿抚养权的过程中,律师质问山姆,“你凭什么认为你能抚养她?”

山姆说:“我…有很多时间…你看…思考为人父母…成功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始终如一…重要的是耐心…还有倾听…还有…还有听不到时也要假装听见…即使你一点也不想听下去…还有…她说需要爱。

养育孩子,没有什么比陪伴孩子更重要的了。

“你甚至可以一无所有,但你一定要正确的给予。”

《当幸福来敲门》中,克里斯·加德纳面临失业、交不起房租、老婆离家出走的人生困境时,他不顾一切,坚持一直把儿子带在身边。

父子二人被赶出汽车旅馆,克里斯就带着儿子到地铁站,跟儿子玩起时光机器的游戏。假装他们回到远古时代,为躲避恐龙的袭击,逃到山洞里去住宿。而那个山洞其实是地铁的厕所。

当儿子枕着他的手臂睡去时,有人敲门上厕所。克里斯死死的用脚挡住门,紧紧地捂着儿子的耳朵不让他听到外面的声音。

当克里斯经过千辛万苦终于修好那台扫描仪,灯光亮起的一瞬,明亮的光线打在孩子熟睡的脸上,恬静又幸福。

孩子并没有因为贫穷、艰苦的生活而痛苦。因为他拥有父亲的陪伴,而且任何时候父亲都深切地表达着对自己的爱。

陪伴,和财富无关、和学历无关,和智商无关。

霍启刚曾被问到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他说:“是陪伴孩子。我会为了孩子不去应酬,下班早点回家,任何事要有牺牲才算最喜欢吧?”

“陪伴教育”专家刘称莲说,陪伴是相信孩子,看见孩子,在孩子做不到的时候接纳孩子。让孩子自然地进步成长,就像风吹过树叶,晚霞映在脸上,宁静而又欢喜。而要实现这种陪伴,必须打通从“物理陪伴”到“心理陪伴”的最后一公里,家长需要进行更多的努力,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悲,与他们一起成长。

俄罗斯短片《妈妈,我才是这个世界发生的事》里,小女孩念了一首诗:

妈妈在家吗?不,她不在家。

妈妈到网络上去了。

妈妈只和网上的人说话。

这世界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喝咖啡也盯着屏幕,这世界究竟怎么了?

妈妈,我有一个答案:

我就是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啊。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请好好陪伴他。

趁孩子还未长大,趁我们还未老去,珍惜彼此相处的机会。

Love is all children nee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