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7 从前的官场愣头青---《曾国藩传》阅读分享4
各位共读营的小伙伴们,大家好。昨天,我们聊到了曾国藩因为自身的努力,得到了穆彰阿的提携和道光皇帝的青睐,在短短十几年中,在仕途中飞黄腾达。今天,我们继续阅读第四章:从前的官场愣头青。
1.郁闷的“副部长”
1849年,曾国藩升补礼部右侍郎,成了清朝开国以来,湘乡县出的第一个实职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他大喜过望,有了实权,就可以为国为民做点实事,实现自己学做圣人的抱负。因此,升官时的曾国藩雄心勃勃,工作也更加卖力,读书更注重实用。
然而一段时间后,他现实却泼了他一盆冷水: 清朝晚期,鸦片战争颠覆了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王朝内部也是一片腐败,高官们都在混日子,大动乱在酝酿中。他大失所望,非常郁闷。
2.官场上的愣头青
1850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咸丰皇帝登基。新皇帝一上台,就带来了一股全新的气象:罢免了军机大臣穆彰阿,下诏求言,表示出虚心纳谏的态度。这让曾国藩和有为之士欣喜若狂,觉得遇到了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于是,曾国藩呕心沥血,多次上书陈述军队、官场、百姓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希望新皇改革时政,大有作为。
但是咸丰只是摆出了雄才大略的姿态,不久就显露出有始无终、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曾国藩呕心沥血上折子,他随口夸几句就没了下文。曾国藩又一次大失所望,郁闷不已。
广西叛乱,咸丰用人不当、布局失措,形势越来越恶化。曾国藩洗完碗就大清朝,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震惊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批评皇帝见小不见大,不求实际,刚愎自用,出尔反尔。
在体制威严、君臣之分凛若天渊的大清朝,100多年来从未出现过如此直率批评皇帝的奏折,这给了年轻气盛、自卑敏感的咸丰响亮的一记耳光。原本对曾国藩的好印象,来了一个180°逆转,此后就不断地给曾国藩小鞋穿,一直防备和不信任他。
福无双降,祸不单行。后来曾国藩又因为审讯权贵人物时,坚持原则,打破了“官官相护”的潜规则,成了官场中的异类。又因为画稿事件得罪了身边同僚。
空有一腔报国之志,救国救民之心,却无计可施,曾国藩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他直道而行的书生本色,得罪了咸丰皇帝、权贵和同僚,显露了官场愣头青的本色。
3.北京,生命中的艰难时刻
1852年曾国藩几乎成了京师人人唾骂的人物。他精神痛苦,又一次萌生了退意,想回老家,可是却拿不出出回家的路费。
为什么堂堂大清朝的副部长,却连回家的钱都没有呢。主要原因是清朝的低薪制,还有就是曾国藩发誓学做圣人后,没有谋求灰色收入,不主动伸手捞钱。面对做官开销如此之大,他只能经常借钱,外债已经欠了1000多两。他陷入了物质和精神上双重痛苦的境地。
1852年6月,天上掉馅饼。皇帝派他充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这是一个既可以收纳很多门生,又可以公开合法收礼的加油站,还不违背他“不靠做官发财”的誓言。
皇帝还同意考试结束后,放曾国藩两个月的假,让他回家探亲。1852年6月,曾国藩兴奋地离开了北京,结束了十多年的军官生涯。
纵观曾国藩十几年的京官生涯,他踌躇满志,却报国无门,精神痛苦,彰显了他的书生本色。坚持原则,不懂官场潜规则,到处碰壁得罪人,是个地道的官场愣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