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刚到公司登上微信,有个许久不联系的朋友私聊我:有XXX吗?我需要。(已隐去真实信息)我看完一脸懵逼,问什么意思,对方才说出关键信息:你那边有XXX吗?领导让我做这个,想参考一下你的。我说我不是做这行的,没有呢。
本来我也没把这事儿放心上,因为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联想到之前看到的听到的例子,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有些人缺乏很基础的沟通能力,不善于委婉求助而又快速说清自己的需求,其结果就是让人觉得不舒服同时降低沟通效率。简而言之,不会聊天。
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对方不是我认识多年的朋友,在跟我不熟甚至不认识的情况下一上来就找我要东西,不打招呼,没有任何简单寒暄,我一定会反感的。其次,尽管开门见山,但并没有把需求说清楚,让我觉得不礼貌的同时又觉得莫名其妙,无形中增加了沟通成本。
可能有人觉得这很矫情,但我觉得这是基本的尊重,换到别的场景它就显得更加重要,比如借钱,或者请人帮你改个东西、写个文章等等,毕竟你想占用别人的时间,而恰恰时间是现代人最匮乏的东西。
所以在开口之前,怎么把话说得委婉又说得清楚很重要,同时又显得有礼貌。当然,熟人之间过分礼貌反而让对方有距离感。
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是我,我会这么说:“Hi~ 你那里有没有XXX呀?我们老板让我做这个,想参考一下你的,可以发给我看看吗?”有个简单切入,不至于唐突,又柔和地表明了自己的需求,我相信不会有人对此反感的。
我们现在的工作沟通和朋友联系,很多都是在微信上完成的,可以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微信。天天从早聊到晚,相信不是所有人都那么会“聊天”。
有些人会开不合时宜的过分的玩笑。
有天周五下班我脑子进水打了车,路上堵车堵得心烦意乱,便发了一条朋友圈:以后再也不周五晚上打车回家了!
那会儿晚上10点多一点,正常人都懂我说的是堵车,有同事评论说她们也堵车堵了好久。有一个从微信群加了我的人(加了没多久,也几乎没说过话),他评论道:不会是被那个了吧?
我觉得很无语,你是真开玩笑呢还是在咒我?我跟你根本不认识好么?对一个女生说这样的话合适吗?于是我把他拉黑了。还有一个初中同学也评论了个类似的,看在同学多年的份上,我当他开玩笑,忍了,没理他。
有些人把别人的无私奉献当成理所当然。
我有个微信好友,出于对写作的热爱和坚持,她建了一个写作群,会在公众号和简书推广自己的群,然后就有人加她微信好友想进群。
根据前面说的“委婉求助又快速说清需求”,在向她申请入群时,正常应该这样说:你好,我想参加你的写作群,可以拉我入群吗?谢谢。
但是她遇到了很多“奇葩”,有的人一上来只说“写作”、“简书”,或者“拉我进群”、“你那个群加我下”,甚至有的人在说完“拉我进群”却没有马上得到反应后(那个朋友在忙,没看微信),就把她删了。
相信这样的奇葩遇到两个三个就会郁闷,遇到五个十个就得怀疑人生:为什么傻逼这么多?连最基础的“你好,谢谢”的礼貌都不懂,连最基本的沟通能力都不具备,还想怎么写出好文章吗?
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把别人为你提供的一种服务当成理所应当,这是最可怕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而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很常见,也许就是身边的张三,也是就是朋友圈里的李四,他们喜欢在朋友圈留言,喜欢在微信群聊天,但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其实根本不会聊天。
这种人与人之间出于礼貌和尊重的沟通,我相信与教育、工作、收入无关,更多的来自于内心的“温柔”和教养,来自于将心比心的同理和共情。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喜欢被别人粗鲁地问莫名其妙的问题。
有些人的“不会聊天”可能是出于无意识状态,也有可能是自己性格大大咧咧,向来说话都是这么直来直去;但是别忘了,我们面对的有些是陌生人,有些是普通朋友,适当的礼貌和清楚明白而又婉转的需求更容易让人接受,更何况我们向来不会拒绝别人这种舒缓人心的话。
礼貌用语,真的是暖场破冰的最佳开场白。下次无论是想问别人什么事,或者请别人帮什么忙,只要是你先开始聊天话题,一定记得礼貌,然后婉转清楚地说清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