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刚刚参与了这个读书会,有点意思。
自己看过很多书,但是觉得有很多书看过去就忘了,囫囵吞枣,或者有些当时看过去印象深刻,但是过一段时间大多都忘了,只记住了一小部分,而且大多数都没有转化应用。
泽宇读书会说,假如以后有一天自己失忆了,要留一个备份给将来失忆的自己看,通过之前走过的路,通过看备份之后,还能站在今天的位置。觉得蛮有意思和意义的。
磨刀不误砍柴工,砍柴之前学了学更好的如何把刀磨的更加锋利。也正是学习如何学习的关键。 而自己一直追求想要成为一名更好的中医,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厉害的人,多向厉害的人去学习很重要。所以,虽然看到了上个世纪诸多名医名家,但是如何成为他们,不如看看他们有关的自述,这本《名老中医之路》之前有粗略看过一遍,会讲一些自己的经历,治病经验,曾经几十年如何走过来的。 这次,通过学到的方法,来拆解分析他们的关键核心,我想要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一些可以复制出来的东西,供自己摸索向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fight!
岳美中 中国研究院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
1.“秀才学医,笼中捉鸡”
岳美中从小体弱多病,一直为了考入仕途,辛苦读书,25岁时因劳累过度而吐血,被医院诊断:“肺病已深,非短期可治”,于是开始了自学中医之路。(但是岳美中小时候上过私塾,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这是岳美中学习中医的基石)
2.久病成良医
以《伤寒论》、《衷中参西录》、《药性赋》、《汤头歌》等一边吃药一边学习,久病成良医,慢慢的,自己治好了自己的肺病。之后还读了宋元以后许多医家著作。因为自己的身体情况不佳,利用输出倒逼输入。
3.实践出真知:
①因为没有老师,便自己琢磨总结,自己买药回来吃用身体感受药性(寒、热、温、凉)
②岳美中自己服用石膏过量,导致泄下不止,成为自己的经验之一
③村中有人突发躁狂,经辨证后为阳狂伴瘀血证,予以调胃承气汤一剂而愈。
(《伤寒论》原文: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29)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0)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倶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94)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105)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123)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功效主治:阳明病,胃家燥热,症见发热汗出、心烦、谵语,胃中烦热,脘痛拒按,大便干燥,脉沉有力者。)
4.坚持读书的好习惯+反复临床实践
从《衷中参西录》入手学习,之后学习温病名家吴鞠通、王孟英等,再到仲景《伤寒》、《金匮要略》,而后涉猎《千金方》、《外台秘要》。之后又学习中西汇通的学说,矛盾停滞之后终有总结:“病是整个的而不是局部的”。这也正是中医的核心底层逻辑之一“整体观”。
5.放下成见,随病证而变
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制宜,才能不偏不倚,直中病机。需要灵活的加减变化。
6.读书宁涩勿滑 (读书要“慢”)
一个人的毕生精力时间有限,所以需要对主要经典著作,熟读、嚼透、消化、吸收(要重视经典)。比如岳美中举例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痰饮”有二义:篇名中痰饮,是津液为病的总称;条文中的痰饮,是水在肠间摇动有声音的流饮。如果囫囵吞枣,只是把痰饮一概认为“稠则为痰,淡则为饮”,就会产生误解,或者理解深度上的不到位,从而可能曲解全文含义。
7.临证宁拙勿巧(勿投机取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除了反复学习之外,学习还要边读边记,勤于积累。另外每次诊察病人时做记录,以便于总结经验,从而可以提高疗效。
8.自视当知其短 从师必得其长
一个人从师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毕竟不多,而在共事同道中,学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人都有,要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交换、交流学习经验,他人之长可为攻错之石。比如岳美中曾发现自己治疗“习惯性感冒”以大剂量玉屏风效果不佳,但蒲辅周同样使用玉屏风效果颇好,只是剂量是小剂量使用。
9.读书多些有益于专 知识博些源头更活
中医经典为古文,与现代白话文差距天壤之别,没有古文化、文字知识,难以理解。所以应该更多地了解相关古代文化知识,从而便于理解语境下的上下文含义。
10.勤能补拙
第一,需要勤读书,第二,持之以恒。自律才是真正的自由:“①恒心,②专一,③细嚼慢咽,④戒玩嬉,⑤节嗜好”
如果对中医知识感兴趣,可关注公众号“易旭道岐黄”,了解更多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