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恐怕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了!
他一生都在追求美、人格的独立和灵魂的自由,对于他所热爱的,他无惧世俗的偏见和社会的反响,敢毫无保留的去追求去抗争,然而他不爱的,他也毫无保留的表现出他的冷漠、厌恶、甚至是一种残忍。
提到徐志摩就难免提到他的康桥之恋,也不得不提起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林徽因、陆小曼和张幼仪。
我说不清楚徐志摩最爱谁,但我想最爱徐志摩的肯定是张幼仪,因为张幼仪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他爱不爱自己。
然而像徐志摩这般极具浪漫又富有新思想的诗人,让他娶一个从未谋面的新娘,于他而言,这就是愚昧的开始……
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一直是鄙弃张幼仪的。
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也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其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已。
对于张幼仪我是同情的却也是钦佩的。
离婚后的张幼仪独自在国外承受了怎样的痛苦不得而知,她曾经祈求徐志摩不要和她离婚,她可以接受他不爱她,她害怕父母伤心,害怕社会舆论,害怕幼小的欢儿无法承受这样的变故……
然而,不论她如何努力,都无法撼动徐志摩的心,也无法改变他的决定,离婚协议书上,张幼仪含泪写上自己的名字。
“如果,这就是你要的自由,那么,我给……”
或者,她也是感谢徐志摩的,他告诉她人不该昏庸的活着,要勇于追求人生的幸福,要敢于争取人格的独立……
后来的张幼仪成长的很强大,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
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
难能可贵的是,她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义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而她所承受的苦痛或许她只愿默默收起,时光不在,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
她表示“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而林徽因,大概符合了徐志摩对浪漫和爱情的所有追求,徐志摩的出现,也大概填补了十六岁的林徽因的不懂何为情愫的空白。
他们一起漫步在康河的小道上,享受着伦敦慵懒的阳光,徐志摩给她看雪莱,拜伦的作品,他们一起聊文学,谈谈情说说爱。
林徽因对文学的见解之深让徐志摩惊讶,她身上的灵气把徐志摩包裹的无法挣脱,一个浪漫感性的诗人在她的身上看到了毕生追求的东西—爱、自由和美。
他说: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你。
但是徐志摩是不适合做个丈夫的,诗人的浪漫情怀只是让他在寻找一段罗曼蒂克式的恋情。
而林徽因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女神,他在爱情里沉沦却忘记了大洋的彼岸,有他的妻子和儿子。
虽然爱情是两个人,但是婚姻,却是有关于两个家庭的。徐志摩以为只要他离婚,结束这场无爱的婚姻,他和林徽因就有未来……
但是,由于徐志摩对发妻的无情,引起了社会舆论,国内的林家也听到了流言蜚语极力反对,声势浩大。所以1921年的10月,林徽因随父亲林觉民回国,与徐志摩,不辞而别。
不辞而别,这就是林徽因给徐志摩的结果,她把爱情,留在了英国、留在了康河,轻轻的,不带一片云彩的走了。
这场爱情里,徐志摩承受了太多,林徽因又何尝不是!
徐志摩是受过西方教育的人,那种对爱对美的偏执已经是融入他的信仰,为此,他不会在乎世人的眼光。
而林徽因不同,从小母亲受冷落的悲苦让她对男人也是感到不安全的,她要的是一段完整的,干净的,纯粹的爱情,而不是这种看似有美好浪漫憧憬的虚无爱情。
或许就像林徽因曾经对她儿女们说的: 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所以,她和梁思成的结合,或许是最好的结果。
1926年10月3日农历7月7日,也就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相会的那一天,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了一场兼具娱乐性和轰动效应的婚礼,这场婚礼曾牵动了当时中国文化界的几乎所有大腕。
新郎是诗人徐志摩,风流才子,新娘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陆小曼,证婚人是梁启超,主持是胡适,参加者族繁不及备载,总之都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不过比起证婚人的祝词,上面那些盛况都只不过是过眼乱花了。
在婚礼上,梁启超对自己的学生说:“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是的,这就是梁启超先生给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致辞。可见,他和陆小曼的结合并未得到父母和恩师的祝福。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曾经我不苟同,爱,不就是有让生活从柴米油盐过成诗情画意的魔力吗?如今看来,我们谁都逃不过平淡生活中的琐碎人生,浪漫多情的徐志摩逃不过,风情妩媚的陆小曼,也逃不过。
尽管徐志摩把陆小曼视为至死不渝的灵魂伴侣,但是在热情没有了的生活中,夫妇间有了越来越多的厌倦和苦闷。
有一次,陆小曼对日渐熟悉的郁达夫之妻王映霞诉说:“照理讲,婚后生活应过得比过去甜蜜而幸福,实则不然,结婚成了爱情的坟墓。徐志摩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憧憬的爱,最好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爱。一旦与心爱的女友结了婚,幻想泯灭了,热情没有了,生活便变成白开水,淡而无味。”
婚后的陆小曼依然过着名媛阔太的生活,打牌、唱戏、吸鸦片,花钱也仍然大手大脚,徐志摩为了挣钱补贴家用,身兼数职,拼命工作,加上徐家二老一直不接受陆小曼这个儿媳妇,两人之间难免苦闷,生活中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1931年11月上旬,陆小曼由于难以维持在上海的排场,连续打电报催促徐志摩南返。
11月11日,徐志摩搭乘张学良的专机飞抵南京,于13日回到上海家中。不料,夫妇俩一见面就吵架。据郁达夫回忆:“当时陆小曼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徐志摩连忙躲开,幸未击中,金丝眼镜掉在地上,玻璃碎了。”徐志摩一怒之下,负气出走。
没想到,这一走,从此,竟是天人永别了。
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小礼堂向外宾作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于是在19日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往北京。途中,不幸,遇难身亡。
按陆小曼母亲的话来说是“小曼害死了志摩,也是志摩害死了小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徐志摩没有与陆小曼结婚,不需要为了金钱四处奔波,他也许不会离开前任妻子张幼仪,就能得到家人的经济上的接济,不需要那么劳累,更不会死于飞机失事;同样道理,陆小曼不离开王庚的话,她也必定是个富太太无疑。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的哀伤和懊悔恐怕在她之后漫长又孤独的一生中,只会愈增不减吧。不论如何,徐志摩走了,年仅36岁的诗人,悄悄的,不带一片云彩的走了……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