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2000年的一个早上,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给巴菲特打电话,问巴菲特:“您的投资体系这么简单,为什么您是全世界第二富有的人,别人不做和您一样的事情?”巴菲特回答说:“因为没人愿意慢慢的变富。”
——复利——
巴菲特口中慢慢变富的奥秘其实就是复利!关于复利,但凡参与投资的人估计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理解,但是明白复利的威力与真正落地到实践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级,实际上,明白道理的人很多但执行(并享受到)的人却寥寥无几,所以,如果把投资比作一门宗教的话,它的圣经打开来,第一页上面应该只有6个字:复利!复利!复利!
其实,所有复利的威力都源于简单的复利公式:FV=P(1+i)^n(P为本金,i为利率,n为时间),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三个因子(本金、利率与时间)来解开多数人心中的疑惑——复利原理如此简单,为何执行却如此之难?
——本金——
在复利的公式中,利率(i)与时间(n)是核心变量,而本金(P)则被定义为常数。
纯粹从数学关系看:只要时间无限拉长,本金(P)作为常数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从这点来讲:本金(P)短期看似乎很重要,长期看却并不重要。
但是,投资并不是简单的数学公式,而是一个掺杂复杂人性的决策过程:
投资中最重要的安全边际是“用合适的钱做投资”——这种看似极其简单的大道理,却往往是投资者最难以执行到位的。本质上还是源于人性的贪婪、急功近利与投机取巧。
在长期投资中,累计收益率是一个复利公式:FV=P(1+i)^n(P为本金,i为利率,n为时间),其中利率(i)是所有人千方百计想提高的,提升难度很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时间(n)最简单,对所有人几乎都是公平的,但往往人性最不愿意的就是等待;最后,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很多投资者往往在本金(P)上动脑筋——加大本金投入,甚至不惜加杠杆。
放大本金(P)似乎是一种最简单、最迅速、最确定的提高最后的累计收益率(FV)的方式,然而,多数人会忘记:本金却是对人性影响最大的因素,一旦这个因素变大,人性受到的考验会成几何级数地放大,最终,原本一个简单的投资决策可能会演变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进而导致心态崩塌、操作变形,直至万劫不复!
本金是一切的开始,也是一切的基础,如果投入的“不合适的本金”,享受复利将难上加难。
——收益率——
明确“合适的本金”的重要性之后,我们接下来谈谈收益率(i)。
之所以多数投资者享受不到复利的成果,其实源于对于每年的投资回报率(i)的不切实际的追求。
因为多数投资者都是从“穷人”开始的(假设初始的本金只有1万元),于是,“穷人”们经常会这样思考问题:“因为我的本金少,所以,一年只赚10%(1000元)对自己是没有意义的,我必须尽快让本金变大(翻倍再翻倍)。”
这种思维模式,一方面是投资者对复利理解不足,但更多的还是因为“贪婪”——贪令智昏,直到忘记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快速的、极高的投资回报率长期并不存在,假设真有这样的“圣杯”存在,那么“圣杯”本身将会摧毁整个金融系统(钱全部被赚走)。
以西蒙斯的大奖章基金为例:从成立以来年化34%的回报率,而且是在扣除了5%的管理费和44%的超额收益报酬之后(实际年化回报超过60%),这似乎是最接近“圣杯”的存在。
然而,2002年开始大奖章便退还所有外界投资者的资金,2005年基金的投资者只剩下了文艺复兴的员工,且规模限制50亿美元的上限。在此后,文艺复兴尝试突破管理规模上限,推出了相同策略的文艺复兴机构投资者股权基金(规模上限1000亿美元)和文艺复兴机构投资者期货基金(规模上限500亿美元)。然而,就在大奖章基金依然一路高歌的同时,新基金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文艺复兴机构投资者股权基金在2005年赚了5.5%,2006年和2007年几乎没有赚钱,从2008年开始有投资者赎回,资产总额从290亿美元的高位跌到了100亿美元以下,文艺复兴机构投资者期货基金的表现也弱于同行。
可见,即便神如大奖章基金,其收益率也必然受制于规模。试想:如果大奖章的模式可以不断突破规模限制,那么,以60%的年化收益计算,以50亿美金为起点,仅需18年时间大奖章基金将买下整个标普500——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继续60%的业绩?
所以,追求复利的第一步是正视长期回报率的期望值,从而选择大概率正确的投资模式。
对于此,标普500过去90年约9%的年化回报率以及巴菲特54年约20%的投资回报率,可以作为我们对于长期回报率期望值的一种参考。同样,在A股成立近28年的时间里,以上证综指计,也实现了约12%的年化收益,累计收益约25倍。
而这些投资收益的背后,我们赚的是什么钱?正是企业长期盈利的钱,几乎与估值的波动无关(择时的重要性很低)!于是,长期的大概率成功的投资模式其实很简单:与优秀的企业在一起,享受企业盈利增长的收益。
——时间——
“合适的本金”+“合理的收益预期”,这两者确定之后,时间(n)成为了享受复利的最后关键,这也是长期投资最考验人性的地方。
正因为合理的长期回报率很低,也许只有10%,因此,很长时间里,我们似乎都无法“真实”地感受到投资带来的成果,于是总“感觉”复利离我们很远。
对于此,类似巴菲特、芒格,也许可以凭借其极强的信念坚守(同时也源于坚持之后的正反馈),但对于多数普通人而言,“强制性”措施也许就是最好的实现路径。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部分投资者已经开始接受“三年封闭”的产品,而且也切实享受到了坚持的效果。但是3年更多是周期的效果而无法真正体现复利的效应,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持有期从3年迈向30年?
1、为何不尝试“封闭30年”?今年国内推行了一批TDF目标养老基金,个人认为就是一种可行的实践模式,以可接受、看得清的3年为一周期,是以长期(30年或者更多)为坚持目标,从而逐步地帮投资者去实现坚持30年的可能性;
2、坚持用“合适的本金”。如果这个本金是真正意义上可以长期不用的钱,那么将极大地有利于投资者坚持下去;
3、保持“合理的收益预期”。降低收益预期,自然也会降低风险,带来更低的波动率,而更低的波动率则会极大减少对人性的考验,这也是长期投资坚守的关键。
最后,用查理·芒格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分享——“明白了复利的威力和想要取得它的难度状况,就是认识其他投资事项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