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熊出没之奇幻空间》后,我剑走偏锋的想,它的现实意义还在于:一个人快不快乐跟小时候是脱不了干系的。
动画里的Boss 是个野心十足,霸气侧漏的人,他嚣张地认为:这世界上没有他得不到的东西。可是,在他似乎能掌控一切的表情里,我感受到的却是一种融入骨血的悲沧,这悲沧的种子,是从小时候就种下了的。
本该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是与小朋友,玩具,动画片,游戏等整日为伴的,然而实际上每天的生活里充斥着的则是物理提高班,科技提分班,化学辅导班,作业等负累,这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出现在童年里就变得不和谐了,索然无味了,甚至心理扭曲了。
“这不是你的,”小朋友们对着想抢他们玩具的小时候的Boss 说:“你没有玩具”。
看着别人开心的荡秋千,一起打闹嬉戏,他却被妈妈拉着进了各种辅导班。就连刚要和他那只叫薛定鄂的小狗一起看动画片时,很快就被递过来的作业将那种兴致打击的七零八落,电视被粗暴地啪的一声关掉,孩子小小的眼神里的失落看着让人心疼。
后来,小男孩如父母所愿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物理学家,并发明了一种叫虫洞的东西,可以自由穿越于动画世界,并试图夺取动画世界里的所有动画宝物,且皮笑肉不笑地声称无所不得:“全部都是我的”。狞笑里是彻骨的悲凉。
因为小时候,家里不让看动画片,长大后才会想方设法把所有的动画世界里的宝物都拿到手,可是小时候失却的东西,长大后即使都得到,又有什么意义呢?又有多少快乐可言呢?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20岁时买得起10岁时买不起的玩具,又有什么意义呢?即使有,恐怕也是怅然若失吧?人生大抵如此,错过了的也就永远错过了,即使后来极力弥补,也早已不是当初的心情和体验了。
小时候渴望的东西如果得不到,长大后要么拼命想得到,要么再也没有相关的欲望。
我小的时候,家乡没有电,其实一点也不偏远,既不属于山区,也不在牧区,可不知道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过着没有电的生活,直到香港回归那天,据说是为了纪念回归。那天,我一直深深地记得,爸爸第一次用手拧亮了灯泡,连开关都没有,在明亮的灯光下,我们一家人喜笑颜开:有电就是好。
那一年,再过两个月,我就要上初一了。
之前的十几年,我们都是在煤油灯昏暗的陪伴下玩儿,写作业。没有电,也就没有电视,也就没有动画片可看。我唯一有些印象的电视剧是《封神榜》或是《封神演义》,有些记不清了。那时班上的同学议论的很凶,我和弟弟经不住那般精彩就去离家1公里的另外一个村里的同学家看过寥寥几集,看完后,在满天的星光下步行回家。
有电后,开始上初中,上夜自习,回去后,八点档的黄金剧也差不多快完了,还要写那些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好不容易盼到放寒假,以为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看电视了,没想到刚看了几集就被严厉的爸爸要求写作业去,只好作罢。
上高中后,离家在外,更没有看电视的条件了。记得寒假期间正演《天龙八部》,看不了三集,爸爸的眼神就瞅过来了,只能乖乖地备战高考。
上大学后,也是没有电视可看的。
所以,现在,家里放着那么大的电视,有着那么多可看的节目,我却几乎没有主动打开过电视。
别人一起聊到黑猫警长,樱桃小丸子,我只能闭口不谈或找借口默默躲到一边去。高同学偶尔不无遗憾地说:你的童年是残缺的,跟你聊到动画片连共同的谈资都没有。
从动画片这个角度来看,童年的确是不完整的,值得庆幸的是并没有被各种辅导班,各种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可依然觉得生命中像是少了什么似的,这种欠缺就像是一个桌上吃饭的人在一起热议一个大家都知道的话题,只有你不知道,那种融不进去的尴尬像是别人的故意排斥一样,其实别人并不知道你对此不了解,可你清楚,那是你异常陌生的话题,你只好哼哼哈哈的打马虎眼,极力掩饰。
童年缺失的这种快乐真的影响到了成年后的生活。现在,有时难受时,心情不好时,我从来不会想到通过看一会儿综艺节目,或是看几集爱看的电视剧来发泄内心的那些悲伤和委屈,没事干的时候也不会打开电视葛优瘫着打发时间。这是不是就是一种丢失的快乐呢?毕竟,有时,看喜欢的电视节目也是一种乐趣,可是,我却从来没有感受过。
想想,尽管快乐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也是一种悲哀。
所以,我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那些急着让孩子学这学那的家长们,别让那些所谓的可以为将来的竞争增加筹码的名目繁多的辅导班,兴趣班等生硬地剥夺了孩子玩儿的权利,快乐的时间。兴趣的培养固然重要,可是孩子的快乐更重要,如果孩子为了学那些东西而不快乐,那也就不称其为兴趣了。兴趣最直白的理解方式莫过于让人高兴的趣味了吧,可如果这趣味不令他感到高兴,那他是不会认真学习的,甚至会敷衍,反抗。
真正的兴趣是会让人深觉有乐趣可言的,而这也是会在玩儿中慢慢发掘和培养的。所以,我们大可不必着急,还快乐于孩子,一个快乐的孩子,他的人生是差不到哪去的,即使无所建树,也会是一个快乐的成人,因为他已经学会了一种让自己快乐的方式,而我们终其一生,不都是在追寻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