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说起来好久远的样子。最早接触的社区为校园BBS啊,基于PC端的发帖搭楼的功能,其实吧,我并不喜欢玩社区,因为觉得很不灵活,为什么每个帖子都要硬性分类呢,还有一个简单的回复非得搭楼也真是太不节约浏览的时间和空间了吧,今天研究下社区类的产品,从PC到移动端的过度。
版块——>标签,从导航到个性化推荐
纵观猫扑天涯,还有各种校园BBS(Bulletin Board System),都建立了各大版块,生活是方方面面的,建着建着就会觉得版块越来越多,导航越来越庞大,而用户越来越找不到想要的内容。收藏版块,就是从方方面面中,进行筛选,找出我关心的部分。可是主版面,还是大杂烩。
到了移动端,这个弊端就显露出来,因为屏幕有限,而且移动端需要更高效的操作。权衡'整体""个体",也就是平台所有社群,与我自己关心的,产品一般设计为首页为“我关注的”内容,另外有一个入口可以找到平台所有内容。从豆瓣来说,首页是我所在小组发布的帖子;贴吧来说,默认打开是我关注的吧,网易云音乐打开都是个性化推荐。所以怎么找到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就成了各类APP研究的重点。
个性化推荐,一方面,从产品上设计一些恰到好处的功能,让用户主动发起标记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对于别的用户,可以尝试“喜欢”;对于内容,设置“关注”;对于热点,可以“跟踪”;对于观点,可以“支持”“反对”,契合用户心情的按钮、动画、文案提示,才会提升转化率。
另一方面就是个性化推荐算法,目前通用的是两个方向。目标为建立人和内容的联系,那么,第一个方向,就是找到一批相同的人,推荐与你相同的人,喜欢的内容。另一种是找到内容与内容之间的相似性,为你推荐相似的内容。这两种算法都是需要精细化标签,然后分析不同标签的权重,是个细致活。标签又分为一级标签,二级标签,一级标签是大类,二级标签更细致。人和内容,是同一套标签。算法需要不断的磨练。
拓展一下:标签与分类
我发现一个特点,微信系的产品,特别喜欢用标签,而非分组。比如,你的朋友圈权限,收藏,公众平台上的用户备注分类。标签的优点是灵活,你可以分也可以不分,还可以属于不同的标签。标签给人的感觉又没有那么重,不至于泾渭分明。所以,当社区分类太多,内容太杂,又为了避免层级太深,可以灵活的使用标签。比如一级分类是时尚,标签可以为“英伦风穿搭”“轻奢主义”。
群组的产生
说起平台社群的质量以及可控性,特别针对自建社群的平台,如何产生优质社群是必须考虑的问题。1、建群设立门槛,活跃度考核通过,即可正式建组。2、严格控制出口,曝光不同群组的机制。比如兴趣社群的做法,是达到一定程度的社群才会进入总分类的排行榜。豆瓣的做法是,不进行全部展示,通过搜索关键字进行推荐。引申一下知乎,当你提问时,优先推你到已有的回答,这三种做法无一不是为了“聚力”,让用户不至于太分散,更多的加入到优质群组中。
群组中的用户等级
目前并没有眼前一亮的群组软件。群组类的APP活跃度一个个在下降。群组的用户体系,可以有两种。一种我称为“民主派”,另外一种我称为“中央集权”。民主派的典型代表是“豆瓣小组”,中央集权的代表是“贴吧”。豆瓣的小组建了之后,组长只是个身份,只有基本的删除组员,以及删除话题的权限,并没有太多的权利和荣誉标志。但是像“贴吧”一类的社区就不一样了,版主或者吧主的权利很大,可以禁言,删除用户,可以删帖,可以顶贴,设置精华,可以奖励勋章,金币等等,相当于他可以管理本块的内容。一旦版主权利变大,那么社区会由产品驱动,变成运营驱动。运营驱动比较依赖于版主或吧主的主动性,一旦人工干预性增强,用户贡献内容的动力就会减弱。
感悟:
1、分享性的社区,用户等级不必过分强调,用一个统一的维度,代表用户的产出价值,比如唱歌类的,用户演唱歌曲XX首,平均评分XX;用户读书XX本,书评XX篇。
2、优质内容尽量使用算法进行筛选
3、给予管理者基本的管理权限与身份标识。
社群的发展方向,下一个风口在哪里
1、社群的发展更多样:相比之前聚类性质的小组与社群,现在更多的社群都是垂直细分的,比如唱歌类,健身类、运动类。
2、社群中的用户,最大程度的实现各用户的价值。这句话基本就是句空话,下次专门写一篇文章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