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一点的厨房,我对着水槽里没洗的碗发愣。半小时前,刚和客户结束争执,电话里那句“你做的方案还是差了点意思”像根细刺,扎得人连反驳的力气都没有。
我想起二十岁时的自己,总揣着股不服输的劲儿。考试差一分拿第一会哭,上台演讲忘词会躲在后台懊恼半天,连买错一件衣服都要怪自己不够细心。那时认定,人生就该是条向上的直线,容不得半点弯折。
改变是从去年冬天开始的。那天加班到深夜,走在空荡的街道上,突然发现路边的烤红薯摊还亮着灯。卖红薯的阿姨见我冻得搓手,笑着递来一个:“姑娘,刚烤好的,热乎。”我接过红薯,指尖传来的温度顺着血管暖到心口,竟没忍住红了眼眶——那是我第一次允许自己在“没完成的工作”和“不够优秀的一天”里,接受一份不期而遇的温暖。
后来我慢慢发现,生活里的惊喜,往往藏在那些“不完美”的缝隙里。上周尝试做面包,发面时忘了看时间,烤出来的成品又干又硬,可男朋友却吃得津津有味,说这是“专属的嚼劲”;上个月写稿卡壳,索性放下电脑去公园散步,竟在长椅上捡到一只睡懒觉的橘猫,软乎乎的毛蹭得人心里发痒。
原来我们不必总逼着自己站在光里。方案没做好可以再改,演讲忘词可以笑着圆场,买错的衣服说不定换个搭配就有了新模样。就像此刻,我没有立刻去洗那些碗,而是给自己倒了杯温水,看着窗外的月光落在杯沿上。
三十岁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着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接受偶尔的笨拙,体谅偶尔的脆弱,允许自己在疲惫时停下来喘口气。毕竟,那些带着小遗憾的日子,那些不那么顺利的时刻,才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真实又生动。
或许生活本就不是一场必须拿满分的考试,而是一场允许出错的旅行。重要的不是沿途有没有荆棘,而是我们能否在走过荆棘后,依然愿意对着朝阳微笑,依然有勇气拥抱那个不够完美,却一直在努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