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书》读书笔记 (三)
第一篇 生
第四章 心性
心与心性
凡夫心:拥有分别观念,拥有相对观念,会执著或拒绝外物的心,就是凡夫心。凡夫心不停的改变,也始终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习性和境遇,凡夫心象风口的烛火,被风吹来吹去,无法稳定。凡夫心的能量都被耗费在向外的投射上。
心的本性:心最内在的体性,它是永远不受变化或死亡触及的,它隐藏在我们的心中,在凡夫心中,被我们急速变化的心念和情绪蒙蔽。
心性,是万事万物的本质,体悟心性就是体悟万事万物的本质。
天空与云
真性就好比是天空,凡夫心的迷惑则是云。
佛性就在天空般的心性中,全然开放,自由和无边边际。
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四种错误
佛法提到四种错误,让我们无法当下就体悟到心性。
第一, 心性太接近我们了,让我们无法认识它。
第二, 心性深奥得让我们探不到底。
第三, 心性单纯得让我们无法置性。
第四, 心性美妙得让我们无法容纳。
往内看
我们的心有再从个立场:往外看,就是投射,往内看,就是内在觉醒。
往内看心性,从而摆脱死亡的恐惧,帮助我们体悟生命的真相。
觉悟的诺言
心性是平常的智慧,心性不是身外物,不是怪物,不是精英才有,而是所有人都有,当我们体悟心性时,它出乎意料的平常,当你体悟心性时,迷惑被一层层剥掉,你并非真的成佛,只是不再迷惑,成佛并非变成全能的来神超人,而是终于成为真正的人。
第五章 把心带回家
修心
修心就是训练我们的心。首先看清我们心的动作模式,然后开始驯服你的心,让心变得越来越柔软,你就可以成为自心的主人,把心发挥到极限。
禅坐就可以改变我们心的正常动作模式,它是一种没有野心的境界。
禅坐的心要
禅坐就是要把心带回家
有三件事区分你的禅坐
初善:来自觉察到我们和一切众生基本上都有佛性,为了体悟佛性,必须破除愚痴,最后则来苦。
中善:是批进入修行核心的心态,它是由体悟心性启发出来的。从这种心态产生不执著的态度,觉察万事万物本质上的“空性”,虚幻,如梦一般。
后善:是指禅修结束时的回向,将一切功德,回向与众生皆得到证悟。
专注的修习
专注的修习,称为“安住”,也就是“止”。安住可以完成几件事:
第一, 了解自己,有时可以看到自性的光芒
第二, 舒缓我面心态,观察自己的情绪
第三, 舒缓负面情绪,通体舒畅,完成有效的心里治疗和自我疗愈
第四, 消除内在的伤害,让我们成为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
自然的大祥和
整个禅坐过程可以化成三个重点,把心带回家,放下,放松。
在自然的大祥和中休息吧!
让自己放松,尽可能保持自然和旷达,放下执著,进入你的心性里,禁语,让一切思想和情绪来了又走,什么都不要执著 。让心安定下来,当我在心性中,凡夫心就消失了,我只是当下的我。
禅坐的方法
方法只是方法,绝对不是方法本身
为了让禅定发生,要创造宁静而祥和的环境,把心安静下来,把思想和情绪安定下来。
姿势
坐如山,像山一样稳固、坚定与雄伟。让你的心升起,飞跃,翱翔。
又腿交叉,表示生与死,善与恶 ,方便与智慧,阳与阴,轮回与涅槃的结合。
也可先把坐在椅子上,两腿放松,背挺直。
再从眼必须睁开,也可合上。
静心、观想,张开嘴,将手放在膝盖上。
(以下内容待完善)
三种禅坐的方式
三合一禅坐方法
禅坐中的心
安住与清晰的观照
微妙的平衡
思想与情绪:波浪与海洋
经验
休息
结合:动中禅
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