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的定义
- 万事万物的本质是系统,而“框架”是对系统构成元素以及元素间有机联系的简化体现,而这种联系也可理解为“规律”
- 系统思维是用框架来系统思考与表达的思维方式;框架的来源包含从已有框架中选择,基于已有框架的改善,全新构建框架
- 其他常见思维方式
- 发散思维: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多维发散状态,如“一题多解”等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
- 收敛思维: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归纳和演绎是收敛思维最核心的思考方式。
- 水平思维:“你不能通过把同一个洞越挖越深实现在不同的地方挖出不同的洞的愿望”,强调看待事物的不同方法和不同路径,也可理解为强调天马行空的思考方式,其中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为逆向思考。
系统分析与解决问题
-
系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五步法:
发现问题-界定问题
-
"一个界定良好的问题,已经将问题解决了一半"
问题源于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是不清楚目标是什么,可以是不知道现实是什么,可以是不知道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是不知道如何消除这个差距,以及不确定消除差距的方法对不对;工作生活学习中常见问题产生原因提炼为4种类型:未能准确地描述问题、没有梳理清楚问题的结构、被问题的表象蒙蔽、忽略问题隐含的假设。
准确的描述问题:现实中充斥着大量不明确的语言描述如越快越好、不少人抱怨等,需要做得是准确的描述问题,将这些非量化、模糊化、有歧义的问题描述转化为可量化、可例证、清晰化的问题描述;
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如采用5W2H的框架来明确任务式问题(如出差安排)的构成要素,即why、what、when、where、who、how、how much
-
探究问题的本质:
- 大部分时候,真正的问题并不会自动摆在你的面前,他们会以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或者无关的干扰信息等形式出现。
- 探究问题的本质的第一种方法:由丰田佐吉提出,5why分析法,又称“五问法”,即对一个问题连续问5个“为什么”自问,探究其根本原因。其关键是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找到根本原因。
- 第二种类型,即人是智慧的生物,我们在大脑中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找到原因或应对措施。因此别人抛给我们的问题时,往往都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区分问题本身和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是关键。
-
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
- “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我们碰到的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假设和应用边界。
- 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可包含:显性化隐含的环境假设、显性化隐含的时间假设、显性化理论/工具的应用前提和边界
分析问题-构建框架及明晰关键
必备的基础思考工具
- 逻辑思维导图:一种将发散型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呈现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的形状。侧重激发大脑的发散思考。
- 逻辑树:麦肯锡推广的思考问题的工具,呈现由左向右的一颗侧倒的树状。侧重基于逻辑的层层分解,是一个突出思考结果的工具。
- 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来自麦肯锡。即“不重不漏”,是构建逻辑树时必须要满足的法则。
构建框架之一:自下而上提炼框架
-
主要思路:
- 罗列要点,列出所有你能想到的方面(使用思维导图工具)
- 连线归纳,将想到的各个方面进行收敛归类。
-
收敛思考之归纳推理
-
人类能够进行的归纳推理活动有且只有三种形式:
- 按照时间先后的逻辑关系归纳
- 按照整体与部分的逻辑关系归纳
- 按照同类事物的逻辑关系归纳
时间的逻辑顺序:表示“时间先后”的逻辑关系,即按照发生时间先后所排列的顺序,如起床的时间顺序:睁眼、起身、穿衣、刷牙、洗脸等。
结构的逻辑顺序:表示“整体与部分”的逻辑关系,即按照构成的顺序组织各个部分,这些部分拼起来就是一个整体。构建时需按照一定的顺序,如顺时针、自上而下、自东往西等。如地理位置的构成,西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
重要性的逻辑顺序:表示“同类事物归为一类”的逻辑关系,即找到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再按照共性特点体现的强弱组织论点的顺序。
-
-
收敛思考之演绎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