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轰鸣声里,是理想在绽放;淬火锤炼之中,是时代在进步。《淬火年代》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代制造业人的青春纪念碑。
作为一名40多年前的机械专业毕业生,虽然我未能直接从事机械行业,但当看到“淬火”二字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心中涌起的亲切感犹如见到了久未谋面的老友。
这部剧集我每集必看,34集全程追完,剧中人物的命运与奋斗历程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情。
01 剧作基本信息,精神续作引发共鸣
《淬火年代》是由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出品的年代商战剧,于2025年6月18日在CCTV-1黄金时段播出,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全网首播,而我却是最近一周才在CCTV-1收看的。
该剧由李雪执导,改编自作家阿耐的小说《艰难的制造》,被称为《大江大河》系列的“精神续作”,是首部聚焦中国民营制造业发展的影视作品。
剧集通过34集的篇幅,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国民营制造业在困境中崛起的故事。收视率峰值达到2.23%,全国黄金时段排名第一。
02 故事主要情节,技术理想与现实碰撞
《淬火年代》以1998年秋为起点,讲述了留学德国的博士工程师柳钧(张新成饰)远道而归,面对父亲经营不善的机械厂和突发中风住院的父亲,毅然接手改造老厂的故事。
柳钧这个角色深深触动了现实的痛点。他身披海归博士的光环,满脑子都是技术的蓝图,可实际上却面临车间老师傅不买账、资金短缺、债主上门的困境。
剧情展现了民企在技术、资金、人脉等各方面的重重困难。柳钧顺应时代发展,立志将父亲的老机械制造厂改造成科技领先的现代化制造厂。
剧中穿插了真实的时代印记:1999年技工跳槽潮、2001年入世鞭炮、2008年金融危机抵押房产发工资。最燃的是技术攻坚戏,团队吃住实验室三个月,当自主研发的高精度齿轮下线时,那些熬红的双眼和布满老茧的手,让观众看见“中国制造”的脊梁。
03 多方面视角展示,制造业全方位图景
《淬火年代》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的技术层面,更展示了多方面的人文与社会视角。剧中的情谊比钢材更坚韧。
发小钱宏明(王彦霖饰)是柳钧的“市场拍档”,为帮他拿贷款在银行门口蹲三天冻发烧;银行信贷员崔冰冰(宋祖儿饰)从相亲尴尬到车间泡面,挺着孕肚为技改资金奔走。
剧集也展现了现实中的残酷。大结局中,所有人都赢了,除了钱宏明。他投错了项目,资金链断裂,一夜之间从云端跌落谷底。最终选择了自尽。他的故事反映了白手起家的普通人在巨大现实压力面前的无力感。
04 个人观剧感受,机械学子的深切共情
作为一名40多年前曾学过机械专业,在国企工作40余年,虽然未能直接从事机械专业工作的我,对机械行业有着深厚的感情。《淬火年代》中高度还原的制造业环境让我倍感亲切,回顾所在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好像自己的职业生涯也经历过无数次的“淬火”。
剧中从机械设备运转到工人操作流程,从火花四溅的车间到堆满图纸的办公室,细致还原了那个年代制造业的真实环境。柳钧团队日夜奋战,面对失败时疲惫却坚定的神情,以及满黑板的计算公式,生动展现了科研的艰难与执着。
剧中对技术细节的把握让我这个机械专业毕业生感到欣慰。柳钧带着技术员在仓库搞研发,没钱买进口材料就熔废件再锻造,被外国专家嘲笑就用笨办法死磕精度。
这些情节都展示了制造业最真实的一面。同时,剧中的楼市、股市、期货、贷款发工资、国企改制等场景犹如昨天发生在我身边。
最后当C919大飞机的镜头冲上云霄,当柳钧的腾飞厂从濒临倒闭的小作坊成长为能为国家制造业贡献力量的标杆企业,我仿佛看到了无数机械专业学子梦想的绽放。
《淬火年代》这部剧恰如一场“淬火”过程,将炽热的铁放入冷水中反复锤炼,最终成为了坚不可摧的钢材。
这不仅是一部剧集,更是一曲献给所有为中国制造业奋斗的人们的赞歌。它让我们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的精神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该剧也在激励着中国的制造业必将从“制造强国”奔向“智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