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中“宝玉也不理,忙忙的要过青盐擦了牙嗽了口”字样证明:贾府中人清洁口腔用的是食盐。宋代文莹《玉壶清话》:“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木律旱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研末将来使最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南宋吴自牧《梦梁录》“狮子巷口徐家纸札铺、凌家刷牙铺......金子巷口陈花脚面食店、傅官人刷牙铺”中的“刷牙”指的就是刷牙揩齿用原材料。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凡平旦盐刷牙,平日无齿疾。”)
(按:嘉庆(三年)抄本千山试魁藏补、预备续书袁枚追加侧批的“立松轩”富察明义蒙府本抄手或组织抄写者“立松轩”富察明义原抄的《红楼梦诗词选》取材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中的靖藏本,第五十二回有一副回末联:“正是:
有隙怀疑终错误,无心生事自安宁”,为诸本所缺。)
第六十二回
湘雲等不得,早和宝玉“三”“五”乱叫,划起拳来。那边尤氏和鸳鸯隔着席也“七”“八”乱叫划起来。平儿袭人也作了一对划拳,叮叮当当,只听得腕上的镯子响。一时湘雲赢了宝玉,袭人赢了平儿,尤氏赢了鸳鸯,三个人限酒底酒面。湘雲便说:“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按:
《清稗类钞》时令类:“顺治甲申七月,礼部言钦天监改用新法,推注已成,请易名颁行。睿亲王曰:宜名时宪,藉昭朝廷宪天乂民至意。”
古文、旧诗、骨牌名、曲牌名、时宪书上的话,这些是并列的。时宪书是历书的典雅语体称谓且是泛称——不可冠以书名号,这种称谓始自顺治元年,由此可以推知《石头记》不可能是明末作品,它起码得是清初及其後作品。时宪历是与大统历相对的,重在授时;而时宪书则是与时宪盘相对的,重在择日。天星择日罗盘有两种:开禧盘和时宪盘。开禧盘为宋宁宗开禧三年丁卯即公元1207年鲍澣所测,角宿的度数起于辰宫8度半(地盘辰1度),即周天126度半。时宪盘为清初顺治1644年,汤若望根据明朝崇祯历书徐光启编的天历推算,角宿初度起于辰宫14度40分,即周天120度辰乙界线。李之铉(1622-1701,因避康熙皇帝玄烨讳而易名为子金,故知第二十四回所谓刘铉是康熙时期之前的人,“铉丹”作为人名不仅两字组合不伦不类,也不合避讳规矩)《历范•自序》(1688年三卷抄本):“予既读郑世子之疏,而又见时宪之学有《新法历书》八十馀卷刊布天下,如是则历之为历,可得而言矣。”时宪书就是时宪之学的教科书,此如《代数》《几何》《三角》是数学书一样。清初程省《测字秘牒》:“△寅字正月初八,一人指時憲書上月建之寅字,問曰:「聞得聖駕南巡否乎」「余曰:」宇宙一人之象,正是兆民仰問聖上之字也。上有離宮之形,下有甲胃之人衛之,財巡必矣。寅,陽木。下月水日到。「後到二月初七壬午日,駐蹕維揚。”清初魏青江《阳宅大成•选时》:“逐年钦天監欽遵《御制数理精蕴》印造七政经纬躔度时宪书,颁行天下。”
因时宪书是泛称,故清代《时宪历》明代《大统历》都是时宪书。乾隆时期为避弘历名讳而改称《时宪历》为《时宪书》,“时宪书”三字由此成为专称,因此《时宪书》也是时宪书,但《石头记》与此无关。
《石头记》庚辰本抄手讷尔库是康熙时期人且是皇室中人,“甲戌”本凡例乃康熙皇帝亲撰(兼容了棠村相国梁清标(1620-1691)的序言)。原著作书人“梅溪”张廷瓒(1655-1702)、原稿奉旨批书人“脂砚斋(情僧)”南书房(指研典出《春渚纪闻》“米元章遭遇”条)高士奇(1645-1703)、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的版本校书人“畸笏叟”张英(1637-1708)、版本赍书人“玉蓝坡”张廷玉(1672-1755)都是康熙皇帝身边近臣。因此,乾隆元年《时宪历》易名为《时宪书》用以避讳“历”字,其创意当来自《石头记》,并非乾隆时期人原创。
第八回中,钱华因是买办而有钱开花之意。在这里,钱华就是钱开花的典雅语体幽默人格化修辞形式。同理,时宪书也是历书的典雅语体表达。《石头记》原著作书人“梅溪”张廷瓒(1655-1702)是康熙皇帝身边近臣,使用典雅语体,且特地借湘雲之口称谓历书,实属平常:
史家有四兄弟,史湘雲父亲为长。史鼐为次,史鼎为老三。老四当名史鼒,乃第十一回中的中靖侯和第二十五回中的小史侯,中通“仲”,中靖侯意思是忠靖侯第二,史鼎和史鼒的爵位都是神职性爵位。“鼐,鼎之绝大者”,故知史湘雲父亲名叫史鼏(同“幂”)。
明代宋濂《温忠靖王庙碑》:“王名琼,字永清,温之平阳人。父民望,尝中明经甲科。年耄无嗣,与妻张道辉昼夜吁于上帝。一夕张梦巨神手擎火珠自天门飞下,谓曰:“吾乃大火之精,将降胎为人。”张觉赤光被体,中犹熹熹然,因有妊。
以唐长安二年五月五日午时生,其左腋有震篆二十四,右半之。七岁习禹步为罡,十四岁通五经、百氏,及老、释家言。二十六举进士不第,抚几叹曰:“吾生不能致君泽民,死当为泰山神,以除天下恶历耳。”复制三十六神符授人曰:“持此能主地上神鬼。”言毕,忽幻药叉象屹立而亡。
蜀叶天师後用其符,禜除沴气之为人灾者。仿佛见王衣赭袍,握宝剑,乘追风骏,下之劾召之家,遂皆祠王以祈灵响焉。
王初封翊灵昭武将军正祐侯。其曰“正福显应威烈忠靖王”,则宋季之累加也。”《石头记》中“忠靖侯”意思是巫师中相当于侯级爵位的巫师,如同现在的所谓“教授级高工”)
第二十六回
【甲戌:前回倪二,[此回]紫英,[後回]湘莲、玉菡,四样侠文,皆得传真写照之笔。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按:唐代李贺《洛姝真珠》:“市南曲陌无秋凉,楚腰卫鬓四时芳。”王琦汇解:“《太平御览》:《史记》曰,卫皇后字子夫,与武帝侍衣得幸,头解见其发鬓悦之,因立为后。”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折桂令]:“他是个娇滴滴美玉无瑕,粉脸生春,雲鬓堆鸦。恁的般受怕担惊,又不图甚浪酒闲茶。则你那夹被儿时当奋发,指头儿告了消乏;打叠起嗟呀,毕罢了牵挂,收拾了忧愁,准备着撑达。”晋代陆机《拟西北有高楼诗》:“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卫若兰”】顾名修辞,用典“楚腰卫鬓”,指第二十八回中锦香院的妓女雲儿。【射圃文字】意即侠文。
庚辰本中,第645页下半和第646页上半是【“卫若兰”射圃文字】即雲儿侠文,第646页缺“唱毕,饮了门杯……快说底下的”一节151字,其中包括薛蟠的大部分文字。
庚辰本以己卯本为底本,己卯本以靖藏本为底本,故知三大预备版本皆先天缺少这节文本。康熙时期制作最後整理版“甲戌”本时,这节文字就必须动用原稿。原稿是画轴形态的,不便翻阅,且未必在手边。
批书人第三十一回脂批【若“兰在射圃”】是针对“若兰”一词拆词修辞,校书人第二十六回畸记【“卫若兰”射圃文字】则更上层楼,是针对“卫若兰”一词拆词修辞。【若“兰在射圃”】关涉红楼女侠史湘雲,【“卫若兰”射圃文字】关涉绿窗女侠——锦香院的妓女雲儿。
丁亥春起抄的最後整理版的“甲戌”本上本应去掉却依然存在的第二十六回【红玉“茜雪”】眉批和【“卫若兰”射圃文字】回後总评,证明抄手在抄此回时,第二十八回和第二十九回原稿(带脂批)还未在手边,预期不定,故保留题记以方便交接)
第三十一回
【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後数十回——若“[贾]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按:顾名、拆词修辞格。
第三十一回回末总评中所提及的“[贾]兰在射圃”在第二十六回上下半回过渡段落中,而“若‘兰在射圃’”则在第四十九回中。所谓【若“兰在射圃”】,意思是若第二十六回贾兰骑射的第四十九回湘雲胡服,它用典“胡服骑射”代指第四十九回。
麒麟应笔所在回第四十九回和麒麟伏笔所在回第三十一回分别是《石头记》完璧全部七十九回的顺、逆两个黄金分割点,故有“31+49=80”之金麒麟恒等式。)
第二十七回
天尽头,“何处”有香坵?(按: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中的最後整理版“甲戌”本中,正文“何处”是以类似于双行夹批的形式书写的。甲戌本制作时使用了微型圆磁片定纸器,它占用一个汉字的空间。此处留白一个汉字的空间但实际却有两个汉字,故墨干後补字时就把正文补成了类“双行夹批”。)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坯净土掩风流。
(按:坟墓的别称有白杨、松岗、一坏土。坯,古汉语同“坏”(péi)。宋代李清照《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坏土。”王猷(yóu)定(1598~1662)《汤琵琶传》:“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惟居旁坏土在焉。”明代王稚登《马湘兰挽歌词》:“佛灯禅榻与军持,七载空房只自知。试向金笼鹦鹉问,不曾私畜卖珠儿。兰汤浴罢净香熏,冉冉芳魂化彩雲。遗蜕一坯松下土,只须成塔不须坟。”一坯净土典出于此,意为坟墓。
庚辰本作“堆”。 “甲戌”本作“坯”,“甲辰”本沿袭之;舒序本使用了靖藏本,作“坯”。蒙府本作“堆”,戚序本沿袭之。梦稿本作“杯”。列藏本作盃,同“杯”。
《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卷一Ο二:“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当廉使胡季堂郑藏本前五十三回残卷当是作“抔”,故以其为参本的程甲本作“抔”。程乙本作“抔”。用“抔”字是不恰当的,抔乃“捧”意,长陵一抔土本义是坟上一捧土,喻子孙。
《康熙字典》:“【集韻】攀悲切,音丕。山再成。又貧悲切,音邳。與坏同。”《石头记》中,壞与坏(同“坯”)是两个不同的字。壞简化为坏,坏不再同坯,这是上世纪才有的事。上世纪简化字运动中,壞简化为坏,原自颜真卿书法作品。也就是说,这种简化颜真卿是原创者,但没有人继承,直到上世纪才有。
《康熙字典》言“坯與坏同”(并非通假),这说明古代即使在刻本中也存在书法避讳,“坯”字下横避讳上横,就成为“坏”字。康熙时期靖藏本、己卯本、庚辰本三大预备版本中,下避上的字有“晓”字(楷书下勾避讳草书上勾)、己卯本第十二回标题中的“祥”字、第二十八回丕足龟之“丕”字;右避左的字有第二回中的“敏”字、第七十八回中的“祥”字;後避前的字有【境坊】(第十七回)【苗蕓(同“耘”)】(第十七回)“你僣”(第三十三回)【代玉】(第四十二回)【真千】(第四十四回)【蹇蹇】(第四十八回)“哦啰嘶”(第五十二回)【諱訑】(第五十二回)“着着”(第五十七回)“與待”(第七十三回)“妖娇”(第七十八回);内避外的字有“吃饭啊”(第十一回)“芦雪庐”(第十七回脂批第四十九回和第五十回正文)【牛溲马渤】(第十九回)“黄伯英”(第十九回)“玉頂金頭”(第三十六回)“值年(侍亟)”(第五十三回)。蒙府本第七十一回回後题记有内避外的字【爷王爷】。其中,下避上、右避左属字内问题,酷似“敬缺末笔”伦理避讳,故被传统红学大加渲染。如此一来,後避前、内避外的情况他们也就一例都没识别出来。丁亥春(1707年)起抄的“甲戌”本是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中的最後整理版暨待曹寅刻印而因其故终未刻印版,是不可能有书法避讳字的,更别提伦理避讳字了。
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中,誊自原稿的靖藏本当与原稿一样是“坏”字。己卯本抄自靖藏本,抄手当是不识“坯”的这个异体字遂改作“堆”,故抄自己卯本的庚辰本亦作“堆”。)
第二十八回
王夫人又道:“既有这个名儿,明儿就叫人买些来吃。”【庚辰眉批:写药案是暗度颦卿病势渐加之笔,非泛泛闲文也。丁亥夏,畸笏叟[张英]】宝玉笑道:“这些都不中用的。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王夫人道:“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宝玉笑道:“当真的呢。我这个方子比别的不同,那个药名儿也古怪,一时也说不清。只讲那头胎紫河车、【庚辰侧批:只闻名。】人形带叶参,(按:人參,藥名。本作薓。又作“葠”)三百六十两;(按:宝玉自己出一部分银子,只需要王夫人添加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庚辰侧批:听也不曾听过。】(按:不同“丕”(pī),大也。“丕”字下横避讳上横而为“不”字,这种避讳发生于东汉初期。【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丕足龟、大何首乌,并列词组。用大翻译丕。丕字书法避讳出现在预备版本靖藏戊寅本、己卯本、庚辰本中正常,但出现在正式版本“甲戌”本中不正常——因为“甲戌”本是待刻印本,故可推知在《石头记》之前丕字书法避讳古已有之,须检索“不 康熙字典”,知东汉马融首创丕字避讳。而马融的祖宗十八代并无马丕,故知它是纯粹的书法避讳。“丕”字书法避讳最早可追溯到周敬王时期王子朝“不见冢”,“不见”典出《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宝玉和黛玉都懂书法避讳几何艺术,其中黛玉“敏”字避讳写作“每乂”,宝玉“丕”字避讳写作“不”。黛玉的“敏”字读作“密”字音才是伦理避讳。庚辰本第十九回脂批【牛溲马渤】没有书法避讳,反倒是其出典韩愈《进学解》“牛溲马勃”存在书法避讳(“渤”字承前“溲”字省略三点水而为“勃”字),韩愈的“渤”字书法避讳与马融的“丕”字书法避讳异曲同工。第十七回“港洞”典出《文选•马融》“庨窌巧老,港洞坑谷”藏词修辞意为坑谷。不足龟即大足龟——鼇(áo) 。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刊汪昂《本草备要》论龟板:“昂按∶《本草》有鹿胶而不及龟胶,然板不如胶,诚良药也。合鹿胶,一阴一阳,名龟鹿二仙膏。大者良。上、下甲皆可用。酥炙或酒炙、猪脂炙,灰用。洗净槌碎,水浸三日用。桑柴熬膏良,自死败龟尤良,得阴气更全也。恶人参。”林黛玉患有传自贾敏的“《春[秋繁露]》分秋分”时开始发作的“[先天]不足之症”遗传性哮喘,须下后天功夫,于长夏补脾。张璐(1617-1699)《本经逢原》:“鼋甲功同鳖甲,但鳖走肝而鼋走脾,故其主治稍有不同。”《神农本草经》:“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龟板恶人参,故知大足龟——鼇(áo)是大鳖而非大龟,宝玉避讳“屄”字而称鳖为龟。
非龟是鳖,这是一个唯物论问题,典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刊汪昂《本草备要》论龟板“恶人参”;是大鳖不是小鳖,这是一个辩证法问题,典出张璐(1617-1699)《本经逢原》“鼋甲功同鳖甲,但鳖走肝而鼋走脾,故其主治稍有不同”。鼋甲(走脾)、鳖甲(走肝)与龟板(恶人参)正反非三相鼎型思维可以让我们辨证施治,完美处理《石头记》“不(同‘丕’)足龟”版本异文问题)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按:《本草图经》:“何首乌......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大何首乌”即“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的何首乌,这是指生何首乌且是整根不切片的,须等上半年,秋冬才能得。
《淮南子》:“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唐代李贤等注《後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博物志》曰:松脂沦入地千年化为伏苓,伏苓千岁化为虎魄(按:即琥珀)。今太山有伏苓而无虎魄,永昌有虎魄而无伏苓。”“茯苓”藏词修辞指琥珀。按照十二经脉中药归经理论,宝玉所用琥珀是归入“胆经”大类“化石”小类的,故称“茯苓胆”。由此可知,“千年”实为两千年,省“两”字。《石头记》中,第二十八回“茯苓胆”、第四十一回“鸡瓜”、第七十七回“芦须”都使用了中医术语後置表达,故十分令人费解。梦稿本“松”字写得变形。列藏本“招”字当是误认己卯本“松”字而致。
诸盗版在此有各种异文,独程甲程乙与原版相同,故知程本参考了郑藏本)【庚辰眉批:写得不犯冷香丸方子。】【庚辰眉批:前“玉生香”回中颦云“他有金你有玉;他有冷香你岂不该有暖香?”是宝玉无药可配矣。今颦儿之剂若许材料皆系滋补热性之药兼有许多奇物,而尚未拟名,何不竟以“暖香”名之以代补宝玉之不足?岂不三人一体矣。己卯冬夜】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庚辰侧批:还有奇的。】只在群药里算。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前儿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太太不信,只问宝姐姐。”宝钗听说,笑着摇手儿,道:“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你别叫姨娘问我。”王夫人笑道:“到底是宝丫头,好孩子不撒谎。”宝玉站在当地,听见如此说,一回身把手一拍,说道:“我说的倒是真话呢,倒说我撒谎。”口里说着,忽一回身,只见林黛玉坐在宝钗身後抿着嘴笑,用手指头在脸上画着羞他。【庚辰侧批:好看煞,在颦儿必有之。】
第十九回
【庚辰:此回宜分作[“今书]”[第]三回方妙,系抄录之人遗漏。玉蓝坡】(按: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合体,第十九回无标题,与前两回联写。“第十九回”四字为玉蓝坡题写,故【此回】指的是“第十九回”。庚辰本第十一回到第二十回目录页中,只有八个目录名。故第十七回中的【此回】指的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即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张廷玉题记。【玉蓝坡】典出明代张原撰《玉坡奏议》,藏词修辞,意即据蓝本奏议。【批书】【定本】【玉蓝坡】字样证明《石头记》的制作是上层官方行为)
第二十二回
猴子身轻站树梢。【庚辰(戚序、蒙府)夹批: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打一果名。【戚序(蒙府)夹批:的是贾母之谜。】(按:白居易《种荔枝》: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贾政已知是荔枝,【庚辰夹批:的是贾母之谜。】便故意乱猜别的,罚了许多东西,然後方猜着,也得了贾母的东西。然後也念一个与贾母猜,念道: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好极!的是贾老之谜,包藏贾府祖宗自身,“必”字隐“笔”字。妙极,妙极!】打一用物。(按:张廷玉铭荷叶砚,砚铭曰:“体自浑朴,质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隶书,下署“癸未年菊月 澄怀主人 题”十字行书,另有“古希”及“松斋”连珠小印,字迹不同。
张廷玉著《澄怀主人自订年谱》卷二:“(三年乙巳)八月十八日,天坛祈谷坛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配享之神位修整礼成。廷玉奉命同大学士嵩祝扫青行礼。是月,上以三年服制期满,始举经筵,廷玉进讲“博厚所以载物也”一节,上称喜。阅日,从群臣请,驻跸于圆明园。以苑东戚畹旧园赐廷玉与大学士朱轼及南书房翰林吴士玉等居之。园在御苑之东,相去半里许,奇石如林,清流若带,曲榭长廊,凉台燠馆之属,无不备具。园未署名,因忆康熙癸巳(1713年)秋,扈从塞外,蒙圣祖御书“澄怀”二大字以赐,今所居之地,碧水涟漪,不染尘滓,于“澄怀”之义有会心焉,敬以二字名园,所以志两朝圣主之恩,示子孙于不忘耳。”
金圣叹 《水浒传/序三》:“学者诚能澄怀格物,发皇文章,岂不一代文物之林。”张廷玉的号“澄怀主人”用典金圣叹 《水浒传/序三》,早已有之。十年後1713年康熙皇帝赐书“澄怀”。1725年张廷玉以之命名澄怀园。)
说毕,便悄悄的说与宝玉。宝玉意会,又悄悄的告诉了贾母。贾母想了想,【庚辰侧批:太君身份。】果然不差,便说:“是砚台。”贾政笑道:“到底是老太太,一猜就是。”回头说:“快把贺彩送上来。”地下妇女答应一声,大盘小盘一齐捧上。贾母逐件看去,都是灯节下所用所顽新巧之物,甚喜,遂命:“给你老爷斟酒。”宝玉执壶,迎春送酒。贾母因说:“你瞧瞧那屏上,都是他姊妹们做的,再猜一猜我听。”贾政答应,起身走至屏前,只见头一个写道是: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庚辰(戚序、蒙府、甲辰)夹批: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按:是元春之谜,不是元春之谶。用典宋代郑思肖《餐菊花歌》“忆昔我为混沌王,洞见末劫寿不长”,指省亲机会,所谓“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与娇杏同列,且“侥幸”表达结构均为‘惊-喜’结构。)
贾政道:“这是炮竹嗄。”宝玉答道:“是。”贾政又看道: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庚辰(戚序、蒙府、甲辰)夹批:此迎春一生遭际,惜不得其夫何!】
贾政道:“是算盘。”迎春笑道:“是。”又往下看是: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庚辰(戚序、蒙府)夹批(甲辰夹批:此探春远適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按:《诗经•大雅》:“天位殷適。”《注》殷適,殷之嫡嗣也。《礼记•檀弓》:“扶適子,南面而立。”【远適】指第五十五回“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等事。
第六十六回李纨、探春、宝钗三个“镇山太岁”下台,王熙凤这个“巡海夜叉”重新执政後,即是第十三回所谓“三春去後”。探春【远去】是其中一春去後。“远远”故复修辞格。
孔融临终诗:“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第二十二回【事败】藏词修辞意为“谗邪”“谗言”,指後九回中邢夫人、王善保家的进谗。“王善保”典出杜甫《哀王孙》“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王粲 《赠蔡子笃》:“风流雲散,一别如雨。”《康熙字典》:“孙,又遁也。【春秋•庄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闵二年】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事败诸子】指第七十七回晴雯、蕙香(即四儿)、耶律雄奴三人。第二十一回有【花袭人三子在内】第二十二回有【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等涉【子】表达。《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女子”承前文指子贡,女通“汝”。前文制约后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贾政道:“这是风筝。”探春笑道:“是。”又看道是: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庚辰(戚序、蒙府)夹批: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一披法服,已堕僧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犹不啻山海也。”卢文弨注:“僧衣缁,故谓世人为白衣。”比丘为了滋养色身,而向人乞食。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