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为什么突然引用了这句话呢?这句话是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感说的一句话。知识的变迁也是要经过这三个过程。
举个例子
这个模型来自一本书《请停止你的无效努力》,作者孙圈圈。
这个黄金思维圈模型来自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这本书(图片手机拍的书,将就看)
这个模型来自于拆书帮的拆书便签法关于学习能力的模型。
楼上有什么共通点呢?都有一个共通2w1y理论,why—what-how,这个理论很多人都看到过,但是楼上这些作者都做到的创新比如作者孙圈圈冲突层模型图,表层需求(你看到的是什么?)利益出发点(为什么声称)(怎么找到引起冲突的点?),真正需求(必须满足)(为什么要这么做?)
拆书帮的便签读书法学习能力模型,追问和反思经验,(追问和反思就是要问为什么),分析和整理信息能力(信息是什么都有哪些),内化和应用知识(你该怎么做)。
还有成甲老师说的黄金思维圈模型,就不举例子了,很明显。
佛家有云,人生有三重届,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看到的就是实物,也不去深想,所以就相信事物就是自己看到的样子。然而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我们终究是看不透其中奥秘的,最终会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在虚伪的面具背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人生三重届百度到的资料),知识的变迁是不是很像人生的三重届呢,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在看到眼里不同了。不同的达人创造出不同的知识模型。
今年很火的一个词元知识,还有第一性原理。特斯拉汽车的发明人及创始人马斯克 让第一性原理这个词火了,他说我没有进行创新,我只是对最原始的元素进行了重新排列,知识的变迁其实真的可以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说的这句话来很形象的解释知识的变迁,知识的变迁也是很多知识大咖对知识的最原始元素进行了重新排列。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产品(模型)
我们不要过多去苛求到底哪些是第一性原理知识,什么是元知识,因为没有一本现成的书告诉我们,什么是元知识?什么是知识的第一性原理知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做到融汇贯通。
这里提到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反思,很多知识达人都提到反思的能力,要进行反思,成甲老师每天要进行两到三个小时的反思。李笑来也提到反思这个能力,书有时候不在于读的多少,在于精。
去年火遍互联网的一个叫李叫兽的人,他跨了很多学科,年纪轻轻被李彦宏选为副总裁。李叫兽当时看到金字塔模型(也就是李仲秋老师说的结构思考力)就是用不到三分钟就能写出来的开会通知,李叫兽整整的用了两个小时来写来思考。整整长达三个月进行刻意练习。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查理芒格说的跨学科思维很好的在他身上得到应用,李叫兽、李笑来、成甲、孙圈圈都是跨学科的人,看书不局限一种类型一种学科。我想他们也不可能学科所有的书都看了,书没有几千万也有几百万。这辈子也看不完。
那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还是没有改变人生呢。我们很多人不是不勤快,看书并不比达人少,我们最重要的是缺乏了独立思考能力,对你没看错看书也需要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习得就是得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
我也是最近发现我不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我为什么读这本书?我读这本书想达到什么目的?我读后该怎么做呢?作者为什么提出这个理论?作者的目的到底想表达什么?作者怎么做的?亲爱的小伙伴你问过这些问题吗?
又说到互联网上各种读书技巧了,我也是学了各种技巧。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所以把自己的书好好整理一遍,哪些书是工具书,可以直接用的,哪些书是你非常喜欢的。哪些书说了个什么概念,这些模型或者概念都能迁移到什么地方,怎么应用。这需要大量的练习,就像一个简单的金字塔模型。看的人不少,真正会用的人得经过刻意练习,因为新的技能或者思考模型进入大脑不仅得需要潜意识的接纳,身体还得进行连激反应,整个一致了才能融合为自己所用。
就上面所说的看书怎么问,我都得经过练习,有时候就忘记了,现在还在用的路上。路还很长!!!
重要的说三遍,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知。看到了,听到了,甚至大脑懂了不用出来不实践都会被大脑骗了,想想我们小时候学吃饭,就连拿筷子吃饭简单的动作不也是不断练习不断练习才会用的吗?何况知识的应用吗?书不在看的多,在于会看不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