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为何家会伤人》是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第一部作品,首版发表于2007年,2014年再版,修订6万余字。从今天起,我将和你一起学习、回顾书中的精华。
本文是拆解《为何家会伤人》的第六篇。本书的其它拆解文章详见 《心理学解读:真爱与溺爱》 、《心理学解读:共情和同情心》 、《心理学解读:老师为什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心理学解读: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 和《心理学解读:自信和自卑》。
本文偏向于纯理论的论述,会有些晦涩,但它对于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文共计1500余字,抽取了心理学片段的精华,希望对你有帮助。另外,文末有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请注意查收。
在《心理学解读: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中,我们提到了“安全岛”的概念,本文会涉及到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俄狄浦斯期。具体讲这个阶段发生在孩子3~6岁,该阶段对孩子性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 01 /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最大
一个家庭必然存在着这样的关系模式:孩子与同性父母、孩子与异性父母、夫妻之间。
三岁前的孩子没有性别意识,他们都会倾向于和妈妈的关系,而忽略和爸爸的关系。但在3~6岁时,有了性别意识的孩子们,首先会向异性父母靠拢,并且排斥同性父母,和同性父母产生竞争关系;6~12岁时,孩子转向和同性父母的和解,开始自己作为一个男孩,或者女孩所特有的身份认同;12岁之后进入青春期,前述关系的良好过渡为这个“叛逆期”的飞跃打下了基础。
在孩子心理特征不断变化而产生的各种关系模式中,唯一不变的是夫妻间的关系模式,孩子无论是对同性父母还是对异性父母的青睐,最终都会以夫妻间的关系模式作为一个模板,如果这个模板是稳定的,那么孩子便能够依靠这个健康的模板发展出健康的心理。否则孩子的心理问题会在随后的生活中逐渐暴露,并且伴随一生,除非再次出现一个同样亲密的关系来化解这段缺憾。
因此,家庭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它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基石。这个论述具有切实的科学依据。
只是,对于我们的文化,这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将孩子置于家庭最重要的地位,这样的模式容易造成整个家庭关系的失衡,海灵格将孩子称为“家庭中的救世主”,就是因为孩子天生有一种倾向,要牺牲自己,以平衡父母的关系。如果父母的关系和谐而平衡,同时又爱孩子,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会成为健康的孩子,爱父母且以父母为傲。如果父母的关系是倾斜的,那么孩子就会做出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以平衡这个关系。这会制造出许多家庭的迷雾,表面上,家庭关系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家庭关系却是另外一个样。(书中原话)
/ 02 /俄狄浦斯情结
要理解孩子心理状态的演变过程,就不得不提到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期:3~6岁的孩子进入性心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想占有父母中异性的一方,而对同性的一方产生嫉妒和竞争。这个阶段是竞争性的锻炼,父母不要总是赢自己的孩子,可以适当的输给他们,把竞争变成好玩的游戏,让孩子的竞争性得以良好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和同性父母竞争的意识,但在和同性父母的竞争中,ta会慢慢领悟出一个道理:妈妈、爸爸是强大的,我无法打败他们,我只能模仿他们以获取和他们一样强大的地位。
因此,孩子转而会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
而和睦的夫妻关系必然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我爱妈妈,爸爸也爱妈妈,爸爸和妈妈都爱我,于是我就甘心作为我的小孩,也就化解了我和同性父母的竞争,将竞争转化为一种动力。
在家庭关系中,我们也能看到,受父亲影响的孩子,比起仅仅是眷恋母亲的男孩,更加爱妈妈。
同样,受俄狄浦斯情节的影响,如何男孩生活在一个夫妻关系较差的家庭中,男孩虽然会在意识中屈服于父亲的强大,却会在潜意识中和父亲展开激烈的竞争。在糟糕的家庭关系中,孩子无法安心做一个被爱的孩子,而是于无意识中卷入了这场家庭竞争。成年后,即便他痛恨父亲的行为,希望逃离父母间的错误关系模式,但因为长期以来缺乏了这种爱的感受和表达,他会于无意识中再次进入父母展现的关系模式中,进入到原有的生命轮回。
/ 03 /和睦父母到和谐家庭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将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概况为:他们应该先向异性父母靠拢,并从这一关系中吸纳异性的力量,体会到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同时体验到异性对他的吸引力。然后,男孩回到男性的世界,成为一个男人;女孩回到女性的世界,成为一个女人。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理才更健康,而这个世界,也才更和谐。
只有孩子的归孩子、父母的归父母,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形成一个健康的个体后,整个家庭才能够和睦,整个社会也才能够和谐。
# 心理学知识46#
动力02│自信与热情:科胡特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自信+热情”,自信是向内的,热情是向外的,同时拥有两种特质的人并不多。科胡特把它们分为四个层次:自信和热情,活力在自体和客体间流动,能够滋养两者。夸大性自体和理想化客体,也就是自体和客体的好都被夸大了。疑病症和可怕的神,觉得字体虚弱,认为客体是敌意为主。自恋妄想和被迫害妄想:认为自体到了神的级别,认为客体是坏的,并且无所不能。——“我”可以视为“自体”,“你”可以视为“客体”。
心理学故事:武志红老师有一次在广州讲课,连续三天都被一个人送花,且被跟踪,有一天这个人热情的问武老师:“您品德这么高尚,这样的讲座肯定是不收钱的吧”,虽然那次是公益课,是免费的,但武老师故意说:“怎么可能,不给钱,我怎么可能会来?”,之后,那个哥们再也没有出现过。这就是典型的理想化客体的问题。
——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