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负面情绪就像汹涌而来的海水,淹没我们的理智,冲散我们的温柔,毁灭我们的安静,我们或者暴跳如雷,或者纠结抓狂或者歇斯底里。
当我们将 “怪兽” 的一面展现在孩子面前时,孩子往往成了无辜的受害者。
他们会感到恐惧、不知所措,也可能像我们一样,越来越容易情绪失控,还有可能会因此留下心理阴影,影响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其实,在处理情绪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同样是身教大于言传。
如果想要孩子能够从容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首先要从自己出发,学会处理情绪,做真正的情绪转换大师。
火山控制不住地爆发啦
像往常一样,何女士去接儿子帅帅回家,却听老师说,帅帅因为上课不遵守纪律,被留下写作业。
何女士只好站在外面等儿子。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看着别的孩子陆陆续续走出教室,何女士的耐心开始一点点被消磨掉,一股愤怒的情绪在心中发酵。
终于,儿子出来了,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样的低头愧疚,而是蹦蹦哒哒,显得挺开心,好像还哼着歌。真是受不了了!
何女士心中的怒火喷涌而出。儿子刚走过来,何女士就一顿暴吼,还禁不住动手打了儿子。
火气在儿子惊恐的眼神中慢慢熄灭,何女士开始后悔自己的行为。可是,为什么自己总是那么容易愤怒失控呢?
心理点评
虽然很多人将愤怒理解为突然之间的情绪失控,但实际上,在愤怒到来之前,当事人已经经历了诸如伤心、失望、难为情、受侮辱、被拒绝、尴尬等一系列感受,这些感受最终衍变成愤怒。
比如何女士在等待儿子的过程中,很可能经历了难堪、无奈、失望、被忽视等情绪体验,最终酸成愤怒并失控地爆发。
愤怒是一种具备 “爆破力” 的情绪,如果你试图在愤怒发生的那一刻去控制情绪,通常是徒劳的。
比较好的做法是在 “发酵” 阶段,就去觉察和认识自己内心的反应,并及时地做出调整。
另外,如果你是一个非常容易愤怒的人,那很可能是过去的一些经历,导致你习惯了用这种模式来解决问题,也可能是日常生活中你积压了很多不满的情绪,而一遇到导火线,便全面崩盘……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能提高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识,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才可以避免愤怒失控的频繁发生。
贴心提醒
父母泛溢而猛烈的愤怒情绪,对孩子的伤害性很大。父母在孩子面前暴怒,无异于倚强凌弱,孩子会感到恐惧和无助。
不敢反抗的孩子,会压抑自己的恐惧,这可能会导致他们长大后性格唯唯诺诺,不敢反抗权威。
而有些孩子,会习惯用自己的愤怒来抗议,时间长了,会像父母一样,变成一个暴怒且容易失去理智的人。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
紧急预案
转换环境;如果你感觉愤怒就要冲出来了,此时再用理智已经很难奏效。最好的方法是赶快离开当前的环境,离开让你想宣泄愤怒的人。
这样一来,就等于给自己的愤怒情绪留出了降温的时间。
换了环境或许你依然会愤怒,但却避免了伤害孩子;接下来,你或许还会表达愤怒,但经过冷却和理智处理的愤怒,破坏等级将会有所下降。
告诉孩子: “妈妈已经很生气了,马上就要发火了,你收敛下!” 这样的言语或许很僵硬,也带有命令和强势的味道,但比起歇斯底里的愤怒,杀伤力却小很多。
这么说的时候,一来提醒孩子不要进一步刺激自己,同时也与自己的情绪有了对接——我愤怒了。
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已经开始得到化解。
怎么就变成了只热锅上的蚂蚁?
得到儿子期中考试不及格的消息,秦女士的心里乱极了。
她不由得想到,如果这样下去,升重点中学肯定是没戏了;而且,就这成绩,考上普通大学都成问题;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已经这么大,将来孩子长大后,竞争会更激烈,那自己的孩子不就意味着被淘汰吗……
想着想着,秦女士心乱如麻。不行!得赶快给孩子报补习班。但是,离家近的补习班没有好老师,离家远的太周折……
这些事情不停地萦绕在秦女士心头,让她有种说不出的焦躁,一连好几天都六神无主。
秦女士说,自己常常为一点小事焦虑,比如单位刚布置的工作、年会上安排的节目、儿子的择校问题……
这些还没有到来的事情,都折磨着秦女士的脑细胞, 让她不得安宁。
心理点评
焦虑是指向未来的一种担心和忧虑。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挑战、困难或者危险的时候,出现焦虑状态是很正常的。
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讲,常常为一些小事而焦虑,他们的生活中,经常有焦虑不安的味道,这使得当事人非常不舒服。严重的,甚至会发展成焦虑症。
正常的焦虑对人们有唤醒作用,但过度的焦虑则会造成危害。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完成一项任务时,所取得的成绩与焦虑情绪呈倒U曲线,也就是如果一点不焦虑,成绩不会好,但是过分焦虑,成绩也会很糟糕只有中等焦虑时,才会发挥最好。
我们一般需要求助或者调整的, 是那些 “过了头“ 的焦虑。
比如上文中的秦女士,因为儿子期中考试不及格就联想到一系列的不好结果,导致好几天都六神无主这种焦虑度明显已经 “过了头”。
经常处于这样的焦虑状态,不但对身心有影响而且也会削溺对问题的理智处理能力。
贴心提醒
家长的焦虑,会影响孩子,使得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容易六神无主。
而且,对于还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一些困难问题的处理,会依赖于父母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在学习应对事情的方式,同时也会因为父母的有力支持,而获得安全感。
但是,如果父母经常因为一点小事陷入到焦虑中,那么孩子会觉得父母 “靠不住”,从而使得他们的内心缺少安全感。
紧急预案
回到当下:将自己的心里感受拉回到当下是避免陷入未知焦虑的好办法。调动自己的感受性,可以帮助你比较快地回到当下。
比如,去感受自己的呼吸,尽可能去感受每一次呼气和吸气的感觉,连续做五分钟;也可以感受自己脚踩在地上的感觉;或者手抚在物体上的感觉。
这些感觉都会让“当下”逐渐凸显出来,进而避免精力和心力过多地泛滥到未来。
清点办法:找一张白纸,从中间画一条竖线,左边写下你担心的事情,右边写下具体的解决方案。
注意,不要偷懒,认为在心里想一想就奏效了,而是定要白纸黑字地写下来。这么做有利于让自己回归理智,避免被焦虑吞没。
那些值得尝词心理小妙招
当你感到紧张时放松你的身体
向周围的人承认你的紧张, 这样做, 反倒会防止紧张升级, 因为你不用再担心被人发现紧张而感到更紧张。
同时, 试着放松你的身体。从头到脚,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放松。随着身体的放松,你的心里也会体验到放松感
当你陷入后悔时找到后悔的积极意义
后悔虽然是负面情绪,但却不会完全造成负面的结果,它至少提醒我们,以前的做法和行为出现了问题,该好好思索一番了。
当后悔情绪出现,你越是反抗,越是不接纳后悔情绪就越是痛苦。
相反地,如果能对自已说: “很难得啊,我开始后悔了,说明我开始醒悟了,我要改变错误的状态,走向成功。”
这样想,后悔反倒成了一种前进的动力。
当你尴尬羞愧时重设自我“心像”
无论你意识到与否,我们的头脑中,时常会呈现自我“心像”。
如果你是一个自信的人,你的自我“心像”通常是高大的、骄傲的、阳光的; 相反,如果你是自卑的人,你的自我“心像”常常是退缩的、卑微的、羞怯的。
而这种自我 “心像”又会反过来影响现实中的我们,于是我们生活中的表现会不由得去接近“心像”中的自我。
因此,试着改变“心像”是一种很好地自我成长方式。
先去呈现被拒绝时的自己,感受那一刻自己的渺小、无助、尴尬, 接下来,想象你的样子不断地变得高大、轻松、幽默、无所谓……重复想象六次,你会发现,那些自我践踏的声音越来越弱了。
如果你经常做这个练习, 来自外界的负面信息对你的干扰将越来越微弱。
当你莫名恐慌时照顾好内在 “小孩”
恐慌有点像无依无靠的感觉。如果你经常因为做错一点小事情产生恐慌感,或者因为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其实没有危险)而感到莫名的恐慌,很可能与自己的童年经历有关。
直面内心那个曾经的自己,与这个“小孩”对话,问问她怕什么,难过什么? 然后安慰她,鼓励她。可以写下来,也可以自言自语。
那些自怨自艾的声音就是来自这个内在的小孩。用你成人的心态去自我开导,自我安慰,你的勇气就会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