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篇 综合设计
第19章 管理设计
设计工程的工作完成了从业务设计到应用设计的全过程,前述部分的工作就如同分离原理中比喻的“道路部分的设计”已经完成了,下一步就该考虑如何安排“信号灯”的问题了,本章作为综合设计的第一章,以业务设计/应用设计成果为载体,说明如何设计管理控制的功能。
综合设计-管理设计,作为设计工程的提高部分,这个部分的学习除了需要读者已经基本上掌握了业务设计和应用设计部分的知识以外,作为专业知识,还需要读者对企业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和实践经验,能够从企业、领导、组织等视角来看待设计对象。
19.1 基本概念
19.1.1 定义与作用
1.定义
管理设计,是为按照标准完成业务处理而提供的保障措施。所涉及的“管理”均指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方式。
总结归纳一下,关于管理的5项内容的设计分类中可以归为以下三个部分。
(1)部分1:计划、协调、组织(动词)、决策(部分)→因为是通过业务标准化来实现的,因此它们都属于“业务”范畴的设计。
(2)部分2:控制、决策(部分)→属于“管理”的范畴。
(3)部分3:组织(名词)→作为组织结构、属性,属于“业务”范畴的设计。
2.作用
管理,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呢?管理的作用就是通过管理规则的控制,为业务按照业务标准达成业务目标“保驾护航”。因为在“人-机-人”环境中,管理是将管理的规则赋予“机”,然后由“机”通过规则的对比、判断来完成的管理行为,所以严格地说,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管理的“作用”就是用管理规则检查业务行为是否“超标”。
19.1.2 内容与能力
1.作业内容
管理设计,也需要有设计的理念、主线、规划等内容,由于管理的目的是要保证业务按照业务标准进行处理,管理的设计要根据业务设计的结果和需要才能确定,所以管理的设计要比业务设计的进度滞后一个阶段,为了容易理解管理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将三个设计阶段(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应用设计)中涉及的管理设计内容归集。
1)概要设计阶段
重点是依据需求调研和分析阶段获得的信息,对管理的对象、内容进行规划。
(1)管理方案。以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客户的企业信息化目的、理念、价值、期望、痛点和难点等为依据,确定系统整体的管理理念、管理的范围、管理深度,系统采用的管理理论、方法。
(2)管理规划。以概要设计阶段的业务架构设计、业务功能规划的成果为载体,按照管理方案进行管理的规划、管控点的布设。
2)详细设计阶段
以业务的管理规划成果、业务功能的详细设计(业务4件套)为依据,细化管理设计。
(1)建立管控模型。建立通用的管控模型,管控模型是由业务标准、管理规则、结果判断等内容构成的。
(2)管理设计。根据管控模型,进行单点/多点的管控设计,详细设计内容记录在“业务4件套”中。
3)应用设计阶段进入管理的应用设计阶段,需要将业务设计部分的管理设计成果转换为管理机制,给出实现管理的方法
(1)管理的分类。
给出在应用上管理可以有哪些形式,这些形式是“信息化环境”下的特殊形式,没有信息化环境就无法实现这些管理。
(2)管理机制的设计。
利用系统提供的系统功能,构建对需要管理对象的控制机制。
2.能力要求
管理设计,它与业务设计和应用设计都不是一个层面的内容,做好管理设计,需要业务设计师具有从管理者视角看待已经完成业务设计内容的能力,他应该对每个业务领域、业务模块、业务功能,以及每一条业务流程进行多方位的确认,确保业务处理会被正确地执行、流转,没有漏洞,同时也要对一旦出了问题系统应该如何应对有对策。
19.1.3 思路与理解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体现在哪里?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中实现管理呢?
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不是简单地用IT来模拟现实企业的管理现状,而是要用信息化的方法构建“人-机-人”的工作环境,在这个新的环境下,企业的管理模式会发生改变。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管控行为是越多越好呢?还是相反呢?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过多的管理干预会降低工作效率,管控行为的数量是恰到好处为宜。“人-人”环境与“人-机-人”环境下的管理理念、方式是不同的,因为前者以“人管”为主,后者是以“机管”为主,所以管理的形式、效率、效果都不一样。
1.信息化的管理理念
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将传统上在“人-人”环境下获得的管理方式,通过实现业务运行的标准化、信息化,尽可能地转换为可以用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业务操作等替代,减少直接管理。剩下必须由人干预、判断的不可预测场景,则保留人工管控的方式,这样的管理体系合理、高效,可以大幅度地提升管理的效率和作用。基于这样的管理理念,就需要重新定义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作用、方式。在信息系统中(信息化环境下),管理的定义是:
(1)针对有标准的业务行为按照标准化方式进行;
(2)不能标准化的部分建立与标准相匹配的管理规则,用管理规则来保证业务按照标准执行。
管理不是目的,管理是为业务处理达标的保障措施。为了进一步理解管理,可以将“管理”一词拆分为“管”和“理”。
(1)管:指的是对业务的组织,“管”就是“按规则进行组织、控制”。
(2)理:指的是对业务的理顺,“理”就是“按标准的业务处理”。管理的信息化,减少了直接的管理行为,并尽量通过制定业务标准,将业务处理的大部分融入到标准化的业务操作中,这样的规划提升了管理效率,减少了由于管理而发生的业务处理停顿、等待现象。
2.管、理、控的概念与关系
据前述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可以得出三个管理设计的基本要点:管、理、控,在管理设计中就是对这3个要点的实现,特别要注意这三个要点的层次把握。
1)“管”是主导核心
“管”,是对企业全体资源的组织、规划,根据企业的管理理念、信息系统的目的、价值等进行整体的规划而确定下来的,它将业务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不用干预的业务→用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和业务功能对应(隐性管理)→“理”。
(2)必须干预的业务→在流程和功能之上,加载管控机制对应(显性管理)→“控”。
2)“理”是基础
“理”,是理顺业务。针对“管”中不需要干预的部分,通过对业务流程、业务功能的优化设计,并建立相应的业务处理标准(基于业务的专业知识、经验等,与管理无关),给出清晰、完整的业务处理过程。用理顺业务的方法进行管理,这部分内容已在业务的概要设计到应用设计的过程中完成了,如界面处理、建立企业的基础数据、优化业务流程等方法都属于“理”的范畴。
3)“控”是保障
措施“控”,是针对“管”中需要干预的部分,“控”就是强制措施,与其对应的业务处理必须要按照“管”的规则要求被执行,出现了不合规的现象就要受到处理,这是管理三个基本行为的最后防线。
在实际的系统设计中,业务设计师完成的80%的业务设计中没有采用什么明显的管控设计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业务设计师还没有做“管理设计”,因为大部分的业务处理采用标准化的运行方式,不需要进行显性的管控。①“人-人”环境下的管控需求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由于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通过规划和设计,在②“人-机-人”环境下将传统上的管控行为降低到了最少。用业务的标准化替代了大部分的管控方式,最终需要管控的比例越少,工作效率就越高,信息化环境改变了管理方式。
4.传统方式与信息化方式的管理异同
1)两者的相同之处都是通过管理的方式,最终要到达的目的是提升工作的效率与效益。
2)两者的不同之处
(1)传统方式的管理。由于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持,业务缺乏标准,或即使是有标准也没有监督业务是否按照标准执行的有效手段,基本上都是通过“人-人”的方式去管理的,这种方式在管理对象变得复杂化、大规模之后,效果一般都不太理想。
(2)信息化方式的管理。将达成效率和效益必须要遵循的要求进行标准化,并将这些标准融入到业务设计对象中(通过流程优化、业务功能的操作定义等),针对这些标准建立相应的管理规则,通过监控是否有违反规则的现象来达到管理的目的。信息化方式的管理,由于“业务标准-管理规则”是一一对应的,因此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更加精确、有层次、可执行、可监控、可期待。
5.分离原理的应用
按照分离原理的思路,如果说以前各章是讲述了“如何设计道路”,那么本章就是讲述“如何设计信号灯”。企业为了竞争需要经常地变换生产模式、管理模式等,特别是管理层面的变化就更加频繁,所以就对信息系统提出了要能够快速地响应需求变化的要求,为了减少需求变化时给系统变更带来的修改工作量,在设计时要将“业务”和“管理”分开,然后通过组合的方式将它们关联在一起,这样某一方变化时不会联动另一方的变化或是尽量将影响降到最低,所示的“人-人”环境中,业务与管理是糅合在一起的,是处于“紧耦合”状态,但是在构建信息系统时为了快速地响应需求变化,就要将管理与业务的关联作成组合形式,形成“松耦合”状态。
区分了业务与管理,设计的复杂度降低了从事业务工作(需求分析、业务设计)的学员们在听完管理设计课后,深有感触地说:在客户现场调研时,往往会遇到客户的部门领导与员工同时参加,由于我们没有业务与管理分离的概念,所以往往分不清客户不同层级人的主张和需求,回来做需求分析和设计时,经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统统都按照业务功能一起处理。这种无意识地将“业务需求”和“管理需求”混合在一起进行的设计和开发,为系统上线后的需求变动埋下了“定时炸弹”。由于我们没有意识到是分析和设计的方法问题,往往在出了问题时都将其归结于“是客户老在变动需求”的原因造成的。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学员们反映说:有了区分业务和管理的概念后,发现不但在现场容易理解客户领导和员工的需求了,同时由于业务和管理的解耦,也降低了后续设计的难度以及维护的复杂度,一举数得。
19.2 管理设计的基础
19.2.1 业务标准与管理规则
计算机是不能进行真正“管理学”意义上的管理的,在“人-机-人”的环境中,所谓的“管理”行为就是将业务处理结果与该业务相应的标准进行对比,然后将对比结果按照预先制定的管理规则进行处理。
没有业务标准就无法制定管理规则,因为管理规则是为了保证业务的正确处理,这就说明业务标准不健全的企业无法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企业在导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同时,必须要对本企业现有的业务标准进行全面的梳理、完善,否则当系统投入后,业务标准与管理规则不匹配,则难以达到用信息化手段对业务进行管理的目的。
1.标准与规则
(1)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
(2)规则: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
2.业务标准与管理规则
1)业务标准
所有业务进行正确处理的准则都是业务标准,包括:企业的运营方针、法律法规、工艺工法、计算方法等。业务标准是制定相关管理规则的依据。
2)管理规则
为了保证业务的运行和处理结果符合业务标准所制定的法则都是管理规则,管理规则是系统对业务处理过程进行干预的依据。
19.2.2 管理方式分类
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不考虑软件的影响,单纯地从管理方法的层面来考虑,有哪些可以用来进行管理控制的方法;其次,可以从软件是否使用或使用了多少管理规则来考虑。
1.管理方式的分类
在分离原理中已经谈过了,最理想的管理方式是让用户既可以按照标准做事又没有被管理的感觉,因此,按照这个理念首先应该尽可能采用标准化的方式进行业务处理,遇到用标准化也不能解决的场景时再考虑采用管控的方式进行管理。下面对这两类方式进一步地细化说明,管理的分类见图。
1)标准化方式从信息系统设计的视角,标准化方式可以有两个对策:操作标准化、流程标准化。
(1)操作标准化,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做法。①界面标准化:用操作界面限制输入内容、类型、规则等,是使用最广泛的方法。②数据标准化:重要数据的标准化采用字典管理的方式,用户只能从字典库中选择使用。
(2)流程标准化。流程的标准化解决了协作层面的管理,可以解决功能之间的顺序、分歧、流转的标准化,相对于操作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是高阶的标准化。关于“标准化方式”,从概要设计到详细设计讲的内容,包括:业务流程的架构、业务功能原型的设计、基础数据的建立等,都是属于标准化的管理方式的范畴,做好了上述设计,实际上就是完成一个系统中相当大部分的标准化管理设计。当然,这要求业务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有“管理”的意识,否则,在前述设计过程中就有可能把注意力仅放到对“操作功能”的设计上,而忽视了对管理层面的思考了。
2)控制方式如前所述,标准化对应不了的场景需要采用管控的方式,根据管控的强弱也可以分为两种方式:柔式(隐性),硬式(显性)。
(1)柔式管理(隐性)。在需要管理的对象之间,采用相关方互相约束、提醒的方式,达到管理的目标,这种方式不会使用户感受到是来自系统的管理,而仅仅是用户之间在沟通,所以称为“柔式管控”。又由于从系统上看不到管控的标志,所以又称为“隐性管理”,如杠杆式管理。这种方式比较人性化,但是需要用户之间有较长的磨合、适应时间。
(2)硬式管理(显性)。“硬式管理”是常见的管控方式,即:在违反规则时,直接使用提示、警告、终止等方法显示出来,所以也称为“显性管控”,如权限管理、规则管理等。这种管理方法直接、有效,毫不含糊。但是这种方式不可多用,用多了会引起用户的反感,造成对信息化管理的抵触情绪,而且过多地使用也会造成工作效率的降低。关于“控制方式”的设计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业务设计中已经对采用传统的规则控制方法进行了一些说明,本章除对规则控制进行具体的应用说明外,还要加入在信息化环境下利用系统特有的机制进行管理控制的设计(如权限控制等)。
2.信息系统的分类
有了管控的概念后,还可以根据实际的信息系统中是否采用了管控的方式、以及所占比例多少的视角再分为两类:填报类系统与控制类系统。
1)数据填报类系统按照柔式管理方式的设计,系统提供了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标准化的界面支持数据的录入、传递。由于可以在没有管理规则的情况下输入数据,所以称为“数据填报系统(简称:填报系统)”,这种方式采用“弱控制”(毕竟流程、界面也是一种管理方式)。从图中去除掉“审”和“管理规则库”,就是填报系统的概念。
2)过程控制系统
按照硬式管理方式设计的系统具有管控功能,所以称为“过程控制系统(简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以填报系统为载体并具有相同的标准化流程、界面。这种方式的系统采用“强控制”,业务流程与企业的管理规则相关联,就是控制系统。
数据三性与信息系统的分类数据三性是对完成的数据质量的基本要求,包括:完整性、及时性、正确性。
(1)完整性:各类统计、分析报表中的数据是否全面、完整。
(2)及时性:提供的数据是否满足时限的要求。
(3)正确性:提供数据是否正确,符合各类规章、规则、标准等。可以看出,仅靠标准化手段,如果没有管控措施,特别是对于获得“及时性”和“正确性”是很困难的,而缺少了“正确性”的数据是不能作为依据的。
19.2.3 管理的建模
1.管理的基本模型
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实际上没有专业管理知识中所说的“管理行为”,所谓的“管理”只是对“标准”的判断,即:设定一个标准值,系统将某个功能的处理结果值X与标准值相比较,分别给出结果值X“>、=、<”标准值时的三种处理方法。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建立一个由管理要素与管理逻辑构成的管控模型的构成原理图。①业务标准:是预先参照活动X的内容制定相应的业务标准,为管理规则的制定提供依据;业务标准的内容取决于业务功能处理的业务,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标准。②管理规则:是参照业务标准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它是处理结果与业务标准不符时的判断依据。针对每个需要检查的业务标准设定相应的管理规则。③处理结果:是活动X中的数据处理结果。④判断决策:将③的处理结果值与①的标准值进行对比,对比的结果再与②预置的规则进行匹配,根据匹配结果指示活动X下一步的判断决策。
2.管理规则
不论管理理论是什么、管理方法是什么、在管理规划时选择了哪种形式,最终的控制都是在业务功能上加载管理规则,通过规则的判断来实现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管理是通过规则实现的,根据管理的方法规则可以分为两类:单项规则,复合规则。
1)单项规则
针对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以及生产、销售、财务、质量等各个业务领域的标准,制定相应的系统管理规则,一个管理规则执行对一个业务标准的控制,不同节点上的规则之间没有关联关系,这就是单项规则。
2)复合规则
复合规则就是由多个单项管理规则按照某个理论或逻辑组合在一起使用,形成闭环的管理循环。● ②以①为管控目标,要求②≤①。● ③以②为管控目标,要求③≤②,以此类推。● ④的结果得出后,再回馈给①,进行下一轮的循环。4个管理规则按照成本管理的逻辑要求关联在一起,实现了成本的全过程监控。
19.3 管理设计的规划
前述内容完成了对管理设计所用基本知识的铺垫,下面进行管理的设计。管理的规划是基于业务架构设计成果进行的,所以管理设计的规划要在架构的概要设计阶段之后进行。
19.3.1 管理规划的准备
管理规划的第一步是要确定管理的对象是谁,主要的管理设计规划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管理的对象与范围、管理的目标与理念、管理的主线与功能。
1.管理的对象与范围
1)管理对象
在架构的概要设计完成后,就知道了整个系统的业务范围、包含的领域、业务功能等,如销售系统、合同系统、采购系统、加工系统、物流系统、财务系统等;根据这些信息,就可以确定要对其中哪些内容进行管理控制,需要管理控制的对象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如合同系统,或是某一类的数据,如成本数据、收支数据。
2)管理范围
有了管理对象后还要确定对象的范围,因为建立管控模型时需要确定数据的来源。例如进行成本管理时,需要有“成本数据”,通常成本数据不是由某个系统独立提供的,而是由若干个系统中的数据共同构成的。根据成本管理的定义不同,参与成本计算的数据也有所不同,常见的至少有三种数据,即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那么它们可能来自于:分包管理系统(人)、材料采购系统(材)和设备租赁系统(机)。如果确定数据来源于这三个系统,那么管理的范围就要覆盖这三个系统(为保证“数据三性”)。
2.管理的目标与理念
有了管理对象和范围,下一步就是针对管理对象采用的管理目标和理念,也就是确定“要管理什么”和“为什么要管理”,管理的目标和理念都是后续管理规划、设计的指导方针。
1)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的设定主要是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客户明确提出的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价值等,这是都是管理目标确定的依据,同时还包括客户给出的痛点、难点、期望等也都是管理目标的参考项。
2)管理理念
管理目标给出了最终要获得的结果,但是如何确定采用什么管理方式、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呢?所谓管理理念实际上就是企业提出管理目标者的思想、想法、主张,明确了理念后可以帮助业务设计师找到达成目标的路线和方法。
【案例】要从北京去广州(目标),可以采用的交通方式有:飞机、高铁、汽车、自行车,那么选哪一个呢?如果出行的理念是快捷和成本,那么飞机(成本高)和自行车(不快捷)都不在考虑之内了,如果是绿色与环保,则不能用飞机和汽车(相对于高铁和自行车来说,飞机和汽车是对环境不友好的移动方法)。
客户可以给出目标,但通常不能具体地给出采用什么功能(因为客户也不懂信息化的实现手段有哪些、各有什么长短处),这就需要业务设计师根据客户的想法和思路(理念)去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对于业务设计师来说,客户的目标与理念都是非常重要的设计依据,它们绝对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高层次的需求或要求,这一点越是有经验的业务设计师就越能体会到。
3.管理的主线与功能
1)管理主线在确定管理范围时谈到管理对象不一定是一个简单、独立的数据或功能,它可能是由来自于不同系统、功能的数据构成的管理对象。这个数据可能构成一条虚拟的“数据线”,确定管理主线就是要确定管理对象的如下信息。
(1)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2)中间需要哪些功能、哪些数据。
2)管理功能
针对这条主线上的业务功能,数据要配以相应的管理功能,建立相应的管控模型等。
19.3.2 管理规划的方法
管理的对象、目标、主线等有了,下面根据前述案例条件进行具体的管理规划设计。
1.管理的分层规划
管理的规划也是要分层的,根据管理目标的大小,管理的规划可以从系统整体到某个功能点。管理的分层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目标。
(1)整体规划:以管理范围整体为对象,设定大目标,规划可以跨业务领域。
(2)领域规划:以整体中的某个领域为对象,设定领域管理的目标,在领域内进行规划。
(3)控点规划:以某个业务功能点为对象,设定该功能的管理目标。管理分层使用不同粒度的管理架构图来表达。
2.管理架构图的设计
1)整体规划(跨业务领域)大的管理对象可能要覆盖复数个业务领域,是属于粗粒度的规划,下面以工程项目的成本发生过程为例进行说明。由于工程项目的成本是跨多个业务领域的,所以工程项目的成本规划是属于整体规划的对象。根据规划条件,选择管理主线以及主线上的功能,但由于此时是粗粒度的规划,所以功能都是系统级粒度的功能。
注:规划要扣主题
这里使用了案例中的目标和理念中的要求,以确保规划内容与主题的一致性。
2)领域规划(业务领域内)
领域规划,即在某个业务领域的内部进行管理的规划。规划用图的图形也可以自由确定。对前述的预算编制对象三个成本分类中的“材料费计划”部分进行单独的展开,对材料发生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与预算进行对比,让每一步都不超标来进行精细管理,这是“三算对比”的管理方法。
3)管控点规划(功能点)
高层次、粗粒度的管理规划是概念层面的规划,由于管控功能最终必须要以管理规则的方式施加在具体业务载体(功能)上,因此在下面就要将规划成果落实到具体的业务功能点上。此时与前面的粗粒度规划不同,因为要标示出具体的功能,因此控点规划需要利用业务架构图或是功能规划图来作为管控点的载体
4)管理规则的定义
最终管理规则要落实到功能内部的某个具体的控件上。这个部分的定义已经在前面相关的设计中完成了,加载到不同控件上的管理规则及设计与记录的场所如下。
19.4 管理设计的应用
19.4.1 控制方式的分类
前述业务设计中谈到的管理设计方法主要是以管理规则为依据,采用的是规则控制的方式。在管理的应用设计阶段,考虑的是在“人-机-人”环境下的管理方式,因此可以实现很多在“人-人”环境下无法实现的方式,如权限管理、杠杆管理等方式。由于最终管理是在信息系统中实现的,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信息系统的优势,通常的管理设计都会采用包括规则控制在内的综合管理设计方法。
1.控制方式的分类
在信息系统中实现同样的管理效果,可以根据业务的要求利用计算机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控制方式,这里介绍5种比较典型的控制方式来实现管理的效果。
(1)杠杆式:根据组件的上下游关系,利用是否推送数据作为杠杆进行管理。
(2)规则式:对活动过程行为进行监控,给出通过、提示、警告、终止等判断结果。
(3)权限式:利用赋予角色权限的方式,对进入系统的用户的活动范围等进行制约。
(4)审批式:利用流程的方式,通过多人数、多规则审批的方式进行管理。
(5)分离式:在线上只进行监控和预警,管理控制的落实在系统外进行。
2.控制方式的特点
这5种管理方式由于它们的目的、作用不同,所以管理的力度是不同的
①杠杆式:这种管理方式最为柔和、隐蔽。
②规则式:管控力度有一定的弹性,通过设置容许范围,可以调整力度的大小。
③权限式:管控最为直接、最具强制性的管控方式。
④审批式:是一种综合的管理方式(多人、多规则)。
⑤分离式:也属于是比较柔和和隐蔽的,可以给管理者以更大的灵活性。
19.4.2 方式1——杠杆式控制
在分离原理中关于管理的作用已经讲过了,业务处理过程中使用太多显性的强制约束不是最好的管理方式,它在提高管理力度的同时可能降低工作效率,最好的方式是将管理融入到日常的业务行为中,让管理与业务有机地融为一体。
19.4.3 方式2——规则式控制
规则式控制,就是利用企业的管理规则作为依据,在系统中设置控制机制,一旦有违规行为就会激活机制,给出提示、警告、终止等判断结果,从而让违规的用户受到相应的约束。
在业务设计中已经介绍过,这个控制方式是先设定业务标准,然后根据这个标准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管理起到了保证业务标准的作用。
19.4.4 方式3——权限式控制
利用权限进行控制,主要是从组织角度,利用赋权给角色的方式来限制该角色在系统中的工作范围。
原则上,权限作为一个功能来说并不需要业务设计师去设计,但是业务设计师必须要理解权限在管理方面的机制和作用,理解“权限式控制”与基于企业规则的“规则式控制”之间的区别,以及两者如何协同工作的方法。
19.4.5 方式4——审批式控制
审批式控制就是利用审批流程在某个组件的业务处理完成后,检查内容处理得是否符合要求且需要交由上级进行审批。这个审批流程可以在多人之间进行流转,每个人可以设置不同的标准和规则。
19.4.6 方式5——分离式控制
分离式控制就是在线上只进行“看”,在线下进行“管”,这样分离的目的具有以下特点。
● 系统可以不因管理模式变化而变化,管理变化时只需调整监督和评估的部分。
● 根据不同的情况,管理人员对发生问题的处理方式可以灵活掌握,裁量权在“人”。
● 系统处理的效率高,反过来,发生问题的机率也会增大。将“看”与“管”进行分离,可以解决“人-机-人”环境中的管理人性化问题。
● 出现了问题必须要让领导知道,否则“出了问题领导不知道,这是领导的失职”。
● 由于“看”与“管”是分离的,“管”是在线下进行的,就保证“知道了问题后,管与不管是领导艺术”,这种方式让领导可以实时地掌握发生的任何问题,但是对问题的裁量系统不做强制性的要求,可以由领导根据情况在线下酌情处理。
19.5 管理设计的流程
19.5.1 管理设计的流程
总结前述内容,将管理设计的步骤归集为如下的4步。
1.第一步:管理分类方式先确定需要管理的对象中可以通过业务标准化应对的部分,利用信息化手法处理。
(1)利用“流程、界面”提供的约束,形成“业务标准化”的管理方式。
(2)利用“字典”和“基础数据”的约束,也是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利用“业务标准化”的方式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管理需求。这个部分的内容已经在设计工程的概要设计到应用设计中完成。
2.第二步:管理对象、目标与理念、管理规划的确定
采用“业务标准化”的方式不能应对的对象就需要采用控制的方式了,根据企业的管理理念、信息系统的目的、价值等,确定管理对象、目标与理念、管理规划。
1)管理对象
(1)首先要确定管理哪个部分、范围、内容(因为对象不同,目标和理念也不同)。
(2)收集相关的业务架构图等作为管理的载体。
2)目标与理念
(1)确定为什么要管,明确管理目标,例如,对成本超支进行管控、对收入/支出的不平衡进行管控、对物资/计划的消耗进行管控等。
(2)有了这些目标后,根据不同的目标,确定采用不同的管理设计理念,例如,成本管理的全过程管理方法、收支管理的平衡管理方法等。
3)管理规划在业务架构图等载体上绘制管控范围、控制点的位置等。
(1)整体规划:以管理范围整体为对象,设定大目标,此规划可以跨业务领域。
(2)领域规划:以整体中的某个领域为对象,设定领域管理的目标,在领域内进行规划。
(3)控点规划:以某个业务功能点/数据为对象,设定该功能的管理目标。
3.第三步:管理方法(方式、模型、规则)的确定
根据第二步的规划结果,进行具体的管理设计,如选择方式(杠杆式、规则式等)、建立管控模型、设计管理规则等。
4.第四步:管控机制(控制方式)
将前三步的设计成果转换为系统机制,确定管控的应用方法和实现效果,这个设计涉及最终客户对管理信息化价值的感受。
19.5.2 管理设计的建模流程
下面以“材料采购流程”的管理建模为例,对管理设计流程中的第三步“管理方法”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1.概要设计——管理规划、管理架构图
从分离原理中理解了业务与管理分离的必要性,从组合原理中知道了业务与管理各有各的模型、要素和逻辑的表达方式,任何复合规则的管理模型实际上都必须要与业务架构图结合在一起。
2.详细设计——管控点设计、规则判断
至此,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设计。它可以针对每个细节进行深入的管控。之所以将其称为“模型”,是因为类似对点控制的设计都可以采用这个图形,这个模型与具体的业务内容实际上是没有关系的。这样的管控模型,既具有严谨性,又未使用特殊的表达符号和规则,相信所有看到这个图形的干系人(客户、业务设计师、技术设计师等)都是可以理解的。
注1:管控模型与管理架构图的区别
(1)管控模型:用于表达在系统中进行管理控制的概念、原理、机制等内容,由业务标准、管理规则、判断决策等要素构成。因为管控模型与业务无关,所以形式有限。
(2)管理架构图:是业务架构图、管理模型、管控点位置、管控内容、以及管控关系等构成的,用于检视系统中管理的规划和布局。由于管理架构与业务架构的形式有关,所以存在多种形式。
注2:管控模型与管理模型的区别
(1)管控模型: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建立的控制模型,说明在系统中运行时的管理机制。
(2)管理模型:指“人-人”环境中建立的管理理论图形,如:PDCA循环、成本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等。两种模型的构成要素不同,在管理设计中的表达方式也不同,不同的管理理论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型,但管控模型与管理理论无直接关系,管控模型不是简单地模拟管理模型。
小结
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手段体现在4个方面。
a:第1个是通过业务流程进行活动的规范化(在架构层面进行)。
b:第2个是通过功能操作(界面)的标准化(在功能层面进行)。
c:第3个是通过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对操作的规范化(在数据层面进行)。
d:第4个是通过规则等管理手段为第1到第3的达标提供保障措施以及其他尚未被覆盖到的可能情况。
第1到第3都是属于业务设计范畴的(分别在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说明),第4是属于管理范畴的,有了这4个信息化的处理手段,基本上就可以保证对信息系统所覆盖的业务进行从柔性管理到硬性管理的全面应对。
通常对于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业务处理部分和管理处理部分的内容来说:
(1)业务部分:不同的业务设计师之间的差异不会很大,因为做哪些业务处理、哪些不做,业务处理的基本形式(流程)等内容都是由客户决定的。
(2)管理部分:“人-人”与“人-机-人”的管理方式差异非常大,将前者的管理需求用后者的方式体现出来是由业务设计师实现的。将业务设计成果和信息化手段整合在一起,可以为客户带来多少管理信息化的价值,极大地受到了业务设计师能力的影响。所以具有管理设计能力的业务设计师,不但要熟知企业执行层的业务工作和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具有高于业务处理的“领导视角”和管理知识。
积极地从正面去探讨用管理的方式可以为客户带来什么样的信息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