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安详宁静的夜晚,你是否躺在床上这样思考过: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房子?车子?票子?或者是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子孙满堂?”
看起来人的一生都在为这些奔波劳碌,可它们却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
那生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想没有一个人能给它下一个决定性的定义。
因为有多少人类,就有多少种生命的意义。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
也是今天我们要解读的《自卑与超越》的作者,20世纪伟大的心理学家。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跟着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探寻“个体与生命意义”的关系吧!
阿德勒认为,人一出生就背负着三大约束,也是三大不容忽视的人生枷锁。
职业、社会与性
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没有谁是人类中唯一的存在,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合作,工作,发展,以求人类能够长久繁衍生存下去。
生命,就意味着做出贡献。
设想有两个人。
A君爱情不如意,工作一无所长,没什么朋友,甚至以与人交往为苦。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推测出,他必定视生存为难事,心存这样的观念:“生活即意味着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把自己圈起来,全身而退。”
B君爱情生活融洽,工作卓有成绩,朋友多且广阔,无往不利。那么他一定是将生活看作是一项创造性的使命,他所传达的观念是:“生活就是对人的兴趣,就是成为整体中的一份子,将我的力量贡献出来,谋求人类的福祉。”
A君对于生命的理解是完全个人化的。
B君对于生命的理解是,个人的意义完全是建立在对他人生命的贡献上。
个人化的意义其实毫无意义。真实的“生命的意义”具有普遍意义——能够为众人所分享,为他人所接受
那么有人会问:“”如果一个人永远只考虑其他人,只为别人谋福利,不是一定会损害他本身的个性吗?至少,在某些事上应该首先考虑自己吧?难道不应该让某些人首先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吗?”
阿德勒认为,这种观点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谬误,他在书中是这样回答的:
“如果一个人根据他总结出的生命意义行事,希望有所贡献,而他的一切动机也都直接指向目标,那么自然就能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唯有这样才有可能达成最终目标。他们将根据实现个人目标的要求来打造自己,培养社会情感,在实践中日臻成熟。”
书中还指出一个明证: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祖先的馈赠,他们将种种造福于人类的东西传递给我们,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些对人类福祉有所贡献的人留下的。
而以前那些从不合作,只寻求“我能从生命中得到什么的人”,早就灰飞烟灭,了无痕迹。
生命的意义就是关注人类整体,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宗教关注的都是人类的救赎之路,只不过它们常常被误读。
而个体心理学从科学的角度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同时还期望以科学的方式达到目的。
生命的意义被误读,源自哪里?
一个人在5岁前就已经形成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并且开始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面对解决问题。
对不同个体来说,童年的经历可能会赋予大相径庭的含义,并由此导出截然不同的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
比如同样是一段糟糕经历,有人会想:“我必须努力改变这样不幸的状态,确保我的孩子能够在好一点的环境下成长。”
而另一个人也许觉得:“生命太不公平了!其他人总是那么幸运。既然老天这样待我,我何苦要对这个世界好?”
由此不难看出,两个人以后的人生肯定是完全不同的样貌。
这也是个体心理学不同于决定论的地方:经验本身无法决定成败。
决定人生的不是经验,而是我们自身赋予经验的意义。
而很多人把特定的经历当做人生的基础,或多或少的误入了歧途:
阿德勒举例了三种可能导致对生命有错误解读的童年境遇:
生理缺陷,溺爱,忽视
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可能因为自身的原因,以及外界对于他们的怜悯,嘲笑或厌恶排斥,让自己变得自卑敏感,孤僻内向。而丧失成为社会中有用一员的期待。
被溺爱的孩子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主宰,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而成为成年人的他们,可能会因为别人的不重视,而起报复的心理。
被忽视的孩子他们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遇到问题会高估困难的程度,也不相信其他人的帮助与好意。他们的眼中世界是冷漠的,毫无友善可言。
这三种情形,都很有可能导致当事者对生命的意义做出错误的解读
掌握最初记忆的秘钥
要了解个体理解生命的特有方法始于何时,以及揭示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形成对生命的态度的,早期的童年记忆非常重要。
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子因为有尿床的问题来就诊,而他的最初记忆是:妈妈以为他丢了,非常着急的找他,被吓坏了。而他却躲在碗橱里。
从他的这段记忆可以读出:生命的意义就是通过制造麻烦来赢得关注。只有通过欺骗才能获得安全的保护。
那么尿床,就可以使自己始终处在被担忧与关注的中心。
这个案例中,这名男孩早早得到了“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危险”这样有关生命的印象,并且得出了结论,只有别人因他不安时,他自己才是安全的。
阿德勒认为,一旦找到并理解一个人赋予生命的意义,就拥有了解密他整个人的钥匙。
人们常说的“本性难移”,不过是从来没有找到那把正确的钥匙而已。
好了,今天就解读到这,《自卑与超越》第一部分的精华都在这里了。
希望可以帮到你哟~
到底是心灵支配身体?还是身体支配心灵?
下一期,我们看“个体心理学”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