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过无数次“第一性原理”,但这个概念是什么?我从来没有认真了解。年初我买了混沌大学李善友的一本《第一性原理》。那一次的阅读,直接让我云里雾里,感觉太过深奥。这段时间我又重新捡起《第一性原理》这本书,开始细读。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性原理的首创者。他说:“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这是一个根基性的命题或假设。它不能被缺省,也不能被违反。第一性原理,好比树木的根基,没有人会看到繁茂枝干下的树根,但它决定了树的一切。”
第一性原理是整个的理性系统里的元起点,可以根据它推出其他的理性前提。这本书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得出了理性系统与第一性原理的关系,演绎出了破界创新、组织刷新、第一创新等“理论”。
在《第一性原理》这本书中,关于破界创新作者分享了几个特别棒的案例。IBM把打破了“计算机只能用于科研市场”这个根基,把计算机带入了商业市场,创造了IBM商用机,成为商业市场的老大。苹果打破了IBM计算机只能用于商业市场这个根基,把计算机带入了个人市场,PC时代从此来临。乔布斯打破了手机必须得有固定键盘这个根基,提出了“触摸屏可以替代手机键盘”的假设,推出iPhone,开启智能机时代。
李善友老师这本《第一性原理》主要从商业出发,来说第一性原理的重要性,以及破界创新,找出商业系统的隐藏假设,通过提出新的假设,跳出原有框框,在新的假设上建立新的商业系统。看了这本书我更想从个人成长破局、个人职业发展来说说我的想法。
疫情之下,经济形势下滑,平日里“财大气粗”的互联网企业也不得不断臂求生,或裁员或降薪。特别是2020年初很多人的新年目标从“升职加薪”、“掌握一门新技能”变成“活着就好”。
疫情之下,很多失业的人时刻处于焦虑中,不知道何去何从;有的人连续投了半年简历,依旧没有找到工作;有的人开始反思自己可替代性太强,为什么被裁员的是我。
你的认知边界是什么?是不是这个边界是外界世俗强加给我们的束缚?如果不打破,就必须按世人预先设定好的模式,按部就班的往下走。21-22岁大学毕业,工作3年要当管理层……女孩子要赶在25岁这个分水岭前结婚、不能随便辞职跳槽。
这些认知就是非常合理的吗?很多人墨守成规,从未思考过这些规则是否合理,以及为什么合理。当我们打破一个认知圈也只是到了一个更大的认知圈而已,只有鼓起勇气打破这些条条框框外,才能发现和放大自己身上的可能性。
其实很多职场人当在职场上成长到一定阶段后都非常的迷茫焦虑,要结合自身优势,去寻找可继续通关的路径,不然就容易滞缓。打破系统的边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作为基石的第一性原理击碎。所谓“不破不立”,打破认知的人都敢于认识自己的不足,创造自己新的可能性。
为他人工作,还是为自己工作?
我的理解是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就“要做真实的自己”。为他人工作和为自己工作只是外在的形式,如果在工作中你能真实地做自己,能建立与工作的联接和与他人的联接,能很真实地实现自己的想法,形式并不重要。但如果目前为他人工作的形式并不能与你的价值观保持一致,那你应该选择属于你自己的路,开始你的冒险之路,这段冒险肯定会以走错路(试错的过程)收场,但至少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冒险。
在开启为自己工作这过程中我们也有思考:自己有什么能力?如何让自己的能力对社会有帮助(找出自己的“卖点”)?如何才能让自己与众不同,提升只属于自己的价值(竞争优势)?提供给对方觉得有价值的输出,而不是自己觉得有价值的?
这2年我看到很多主动或被动成为自由职业的人,都活的很不错。他们认知刷新转变,从“为别人打工”转变为“为自己打工”。他们通过自身定位、价值挖掘、找卖点,实现了自己的自流量人生,找到了工作的价值。
纳德拉在自己的《刷新》一书中,曾经提到这样一种说法:“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乃至每一个社会,在到达某一个点时,都应该点击刷新——重新注入活力、重新激发生命力、重新组织并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
之前读李笑来《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的时候也是有这种感觉,在人生走了某个阶段,就需要重新审视,以便继往开来。就像他说把七年看成一个人生周期,重新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和工作,不断地去拓宽自己人生边界,体验人生的。
所以说完成了个人使命和战略的破界创新,重新发掘灵魂,也是开启人生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