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时十首.选一》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现在提到这首诗的作者苏曼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但在一百年前他却是家喻户晓,青春美少女的梦中情人和钟情男人的偶像了,甚至是有些佳人把他的画像挂于闺房的床头才会安然的入梦。
上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1909年的某一天,身在东京的苏曼殊参加了一场音乐会,有缘千里来相会的是,在这场音乐会上认识了演奏古筝的百助。
交流数语后,方知两人的身世非常的相似,正所谓同病相怜,因此两人一见如故。但这时的苏曼殊已经遁入佛们,了却尘缘。
因此事,苏曼殊多情而又无奈的写下了这首诗,了解了这个背景,全诗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从诗中可以看得出,让苏曼殊爱慕的百助是一位颇有风姿的佳人,“乌舍凌波肌似雪”中的乌舍是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体格轻盈以致步履如凌波仙子,肌肤又如雪似玉,由此可见一斑。
“亲持红叶索题诗”句当是指佳人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慕,同时表达了佳人对作者的和深情。
“红叶题诗”是源于历史上的典故,据《旧唐书》记载: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各地行宫的宫女总数超过了四万人。
这个数字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空前绝后的,纵使翻出整个世界史也难找到与之匹敌的帝王。
茶杯”这么多,而“茶壶”只有一只呀,侍御寝的时候怎么取舍呢?那时的太监们还真是有办法,太监们集合宫嫔用骰子投掷的办法,胜利的那个可以得到玄宗的专夜权。
这还都是离皇帝近一些嫔妃的待遇,而行宫里的其他大多数的宫女们,有的一生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后来杨玉环的出现,更加糟糕,白居易的诗《长恨歌》中所言,“三千宠爱在一身”,不夸张的说应该是四万宠爱在一身,)。
扯远了,回到本诗中,诗人用此典故暗示了百助有想和他步入婚姻的寓意。但现实是无奈的,诗人此时已经出家了,心中自由苦衷,又不便尽道,虽然心有情钟,但只有婉拒。
因此,本诗第三句的转表达了诗人矛盾的心理。泪水原本是感情的涌现之物,然而,诗人此时只能硬说成是无情的了。
说到此句,应该是从张籍的《节妇吟》一诗中化来的了,原诗如下: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的这是首诗当然不是真写节妇了(关于此诗人和此诗以后会有文章谈到的)。
回到本诗,现实的无奈只能如此,一句“恨不相逢未剃时。”道尽了一切。
此诗展现了苏曼殊的才情、也因此事,此诗,让人们对他人生的形象有了偏颇的定格,情僧,半僧半俗等。然而这样的定论是有片面的,我们还是来看一下他的身世吧。
苏曼殊1884年生于日本的横滨,他的祖父叫苏瑞广,是广东香山县(珠海前山镇沥溪村)人,因经营进出口商业起家。
他的父亲苏杰生继承了祖父的家业继续在日本经商,曾经任日本横滨万隆茶行买办。当时的商人在外经商,家人大都是不在身边的。
所以在经商的当地娶妾是常有的事啦,苏曼殊的父亲也不例外,就娶了一个日本女子为妾。那时的苏杰生已经是一妻二妾了,再加上这个日本的女人,那就是三妾了,这个日本的女人名叫河合仙。
据说她就是苏曼殊的生母,但经后来人考证,其中还有隐情,此女并非苏曼殊真正的生母。
苏曼殊真正的生母据现在考证是一个叫若子的日本女人,也有人叫她河合若,她的真实身份是河合仙的妹妹。也就是苏杰生的小姨子。
狗血的故事又开始了,原来这个河合若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姐姐家帮忙,被这个姐夫不只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看到了胸口长者一颗红痣。
据相书上说女子的这个部位有红痣的话,一定会生贵子(从某种意义上说结果苏曼殊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各位可以看一下自己或自己的哪位有没有啦)。
这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苏杰生的家族来说,生个男孩那是非常渴望的啦、所谓儿子多多益善,那是家族振兴的唯一希望。
所以无论说苏杰生是好色诱奸了小姨子也罢,还是从振兴家业添丁加口的角度也罢,反正,实质的关系发生了,那就是一个私生子苏曼殊的出生。
可悲的是在苏曼殊出生三月后,他的生母就离开了,从历史记载看,这一走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从现实来说,那是她的伤心地啦,一个大姑娘未婚生子,让他以后还怎么立世呢?
对于苏杰生本身来讲,也不可能挽留的,已经有了一妻三妾又发生了这种事,又是私通的,这事传扬出去那是会损坏他名誉的。
所以权衡再三,只能对外谎称苏曼殊是河合仙生的,因此这件事做得非常隐秘了,这件事不仅瞒过了那时也在日本生活的另一个妾大陈氏。
于是苏曼殊就在河合仙的抚养下生活,理所当然的,苏曼殊把河合仙当作自己的生母了,据后来的考察,苏曼殊可能一生都不知道自己不是河合氏亲生的。
应该说苏曼殊的幼年还是过得幸福的,但好景不长,到了6岁那年,由于他父亲在日本的生意发生非常大的变故,其父只好带着家业撤离横滨同时也将他带回沥溪,也许是从整个家族的考虑,苏杰生却没有把他的养母河合仙带回家乡。
这件事情,对于一个只有六岁的儿童来说,那是多么的不幸和痛苦,然而厄运并没有就此结束。
由于母亲不在身边,又是外夷女子所生,苏曼殊在家里的待遇可想而知了,父亲经常外出经商,无人会真的关心他。
有一次身患重疾,大陈氏不仅不给他调养治疗,反而将他锁在柴房叫"以待毙"。因此,少年时烙下的阴影是一生都挥之不去的。
成年后,给人们留下的诸如,贪吃、暴食、狎妓、助人、革命等在外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一些事情,其实都有他的根源的。
纵观苏曼殊的一生是孤独的,没有人真正走进过他的内心深处,他所做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事都只是他的外在表象而已。他的一首诗给出了他真正内心的答案: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生死契阔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此诗不做解读,因为没有此等经历的人解读的也只是文字的表皮之意,只有内心经历过的在会更加理解他的内心和为人。
1918年,苏曼殊在上海病逝,年仅35岁,结束了跌宕的一生。葬于杭州西湖的西泠桥畔,可巧的是,他的墓旁不远处是千年前的名妓苏小小墓,二墓相伴,刘大白有诗谐语述之。
残阳影里吊诗魂,塔表摩挲有阙文。谁遣名僧伴名妓,西泠桥畔两苏坟。孤山一塔汝长眠,怜我蓬瀛往复旋。红叶樱花都负了,白苹桂子故依然。逋亡东海思前度,凭吊西泠又此缘。安得华严能涌现,一龛香火礼狂禅。
然而,谁能够真正的贴近苏曼殊孤独的心,知音何在?谁又能真正理解并解析他这种超越时人的言行呢?
苏曼殊
轩辕
八斗才情世尽识,
癫狂行止谓多痴。
半僧半俗半清冷,
跌宕孤心那个知。
本文写作者:轩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