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预习被多数师生认为可有可无,主要是因为对预习要求不明确,对预习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结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检测,课堂上不能有效的运用预习的成果,导致学生对预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积极性,缺乏预习的动力。
学生的预习应以简要为主,学生不会预习,是普遍存在的。开始,老师应给出一定的预习模板,先照着模板进行,时间长了学生明白预习什么了,怎么预习了,便可以放手让学生创新式的预习。让学生依据一定的预习模式,通过自学充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得出自己初步的思考。预习模式力求简要、基础,便于学生照章预习,简单简便,逐步养成预习习惯。
要想把预习落到实处,教师必须在学生预习前做到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教师要做到有具体的方法指导,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布置预习,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实际的学习能力进行预习内容设计,预习的要求目标要有层次性;预习的设计,教师要在认真研究和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力,分层次来布置不同的预习目标。
要想让预习有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把预习当作作业来布置。
多数学生心中认为,做练习题、答卷子才是作业,而预习不是作业。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必须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适时布置新课预习任务,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2、持之以恒,认真培养预习习惯。
为了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老师要坚持做到将凡是新内容都引导学生去预习。我认为,不预习的语文课堂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学生不预习对于课堂上老师的了解、讨论,会处于混沌的状态。起始阶段,老师要安排足够的课内时间,对学生进行预习模式的讲解培训,说明要求,每隔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一次预习习惯的评价,重在鼓励学生认真对待每次预习,持之以恒,逐渐养成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
3、 提高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时间久了,预习好的学生因缺乏检测,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会缺乏预习热情,而缺乏主动预习的学生,对预习则会流于形式。
要想让预习真正有效,要对预习结果进行即时评价和检测。检测必须针对预习要求,精心设计,及时落实。利用10分钟以内的时间,以默写、检测、板演、提问等方式直接检测基础知识,或直接检查预习作业本,了解预习完成情况。
这样,既帮助学生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疑惑点,督促学生保证预习的效果,又为老师找准讲点,学生找准课堂展示点,让预习认真的同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基础知识解决之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内重点探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探索知识的纵深性,利用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读通文
1.读题目,知道文体类别;查找课文作者的相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通课文,明确文章大意。可以指导学生用“本文写了()的一件事,赞美了(),反应了()。”这样的句式总结课文主旨。
3.划出生字、新词,注上音节,读准字音,做到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的读课文;使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难写的生字试着写一写,记一记。
二、读懂意
1.课文分几段来写,每段写什么?
(1)写人文章:写谁?通过什么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品质?
(2)记事文章:写什么事?弄清事情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结合课后思考题,找出感受深刻或精彩段落,找出重点词句及中心句,并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形象,把事件写具体?
三、读得法
发现并记录“写人、记事类记叙文”的一般写法。思考有哪些精彩片断或独特写法值得我学习运用,在赏析的基础上进行仿写仿用。
四、读出情
有感情朗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人、记事抒发了什么,反应了什么,赞美了什么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五、读出疑
提出你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到课堂上作为重点与老师同学探讨。
预习,才能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预习,才能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预习,能进一步提升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所以,预习——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