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同事和我分析相亲这个事儿,他说,有个老领导告诉他,有时候你第一眼特别喜欢的最后未必就喜欢,反倒是你第一眼不喜欢的相处下来感情发展起来的几率会更大。
这和另外一个朋友和我分享的一句话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
让我想起了李敖和胡因梦的不到百天的婚姻,李敖曾经这样评价胡因梦:他说,如果有一个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悠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别人,是胡因梦。但是他却忍受不了胡因梦上厕所的狰狞表情——他说,美人便秘,与常人无异。
为什么如此相互欣赏的才子佳人最后也越爱越孤独?因为期望值?落差?还是什么呢?下面从心理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为什么会存在这个现象。
一、最远的距离是咫尺天涯
首先,那些第一眼给我们带来好感的,我们更多的是对外在,气质产生好感,让我们误以为那便是对的人,甚至是爱。
爱了,就渴望与爱人合二为一。然而这种渴望,大多时候的意思是,你当融入到我的世界中,融入到我的梦想和我所熟知的逻辑中,相应的爱人也可能会执着于这种渴望中,于是相爱成了强加,合二为一的渴望就成了消灭彼此存在的战争。
由此,最远的距离便成了咫尺天涯。
李敖就是典型的将自己理想中的胡因梦强加给了现实的胡因梦,也就是他给予或者是强加了胡因梦很多期待值,所以,当李敖发现心目中期待的那个形象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的时候,她的整个美好形象就会瞬间坍塌。
而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对久处不厌不如乍见之欢更深信不疑呢?因为,第一印象并没有给予对方很多好的期待,所以,内心就给对方定义了一个比较差的印象,但是相处下来发现对方又时不时有很多出乎我们意外的惊喜,这个时候,对方反而在我们内心又重新营造了一个新的形象,所以就会越来越欣赏。
二、如何解决?
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便可达成。
当我们执着于自己的逻辑时,我们永远看不懂别人,在我看来,这就是太"自我",《圣经.创世纪》中写到,原来人们说一种语言,他们齐心协力要建一座通天塔,上帝想阻止这个工作,于是人们说不同的语言,当语言不通时,这个塔便建不下去了,这就是"巴别塔"的含义。
所以,当理解不存在时。一个关系便成了巴别塔。
而如实的看到恋人的真实存在,爱恋人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头脑中建构出来的形象,这也是我们活着的每个人应该努力做到的一点,也就是摆脱"自我"。
故事的开始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
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如果,李敖和胡因梦能够像钱钟书和杨绛那样,彼此欣赏和包容,看到对方真实的存在,并且接纳不完美,或许历史上又多了一个才子佳人的佳话了。
好了,今天分享就到这里,本人是想写一些关于国学,美学和心理学的文章,但每次都有种不知如何下笔的迷茫,过程很挣扎,所以,真心希望结交一些在这方面有自己见解的书友,相互交流,共同成长,我认为,有些事情不是一个人努力就可以成功,但如果有了志趣相投的人作为土壤和环境,一起同行,我想进步或者成功的会更快。
如有希望一起搭伙进步的伙伴可以简信,加个人微信。
无论有缘看到此文的你是否笔芯❤,我都会第一个给自己笔芯❤,因为,人最难的就是从无到有这个过程,而我也需要不停的自我暗示与鼓励,给自己坚持的理由。
深深的话要浅浅的说,长长的路要挥霍的走,大大的世界要率真的感受,点亮那颗红红的❤是真爱,我是小太阳轻能量,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