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时不得不承受来自这个世界的深深恶意。
因为一场母女间的争吵,女儿负气出走,女主角米尔德雷德,遭受了女儿被奸杀,并活活烧死的灭顶之灾,她与丈夫之间的婚姻也因此走到了尽头。
女儿的惨死、丈夫的离去、对自己的责难。使陷入绝望的米尔德雷德,只剩下一个信念:找到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但这个世界再次让她失望透顶,几个月过去了,案件仍然没有任何头绪,更糟糕的是,警方似乎已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别的地方。
找到凶手,成了米尔德雷德生活的唯一目标,也是她摆脱绝望痛苦的人生救赎。
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她毅然租下了公路旁的三块巨型广告牌,用醒目的颜色与文字,控诉警方的无能与不作为。其中的一块广告牌上,警察局长威洛比的名字异常醒目。
但她的极端行为,并没有为案情的告破带来希望,反而间接使身患癌症的局长威洛比举枪自杀。事情发生后,与米尔德雷德有关的所有人,成了全民公敌,米尔德雷德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威洛比,小城里一个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警察局长。他有一位美丽温柔的妻子,一对漂亮可爱的女儿,一幢可以养马的私人住宅,还有在当地受人尊重的声望。一切似乎都很完美!
但路边醒目的三块广告牌,使他所有的努力,化为莫大的讽刺。米尔德雷德的指责,案件侦破的茫无头绪,对工作失职的愧悔难当,让身患胰腺癌的他,陷入人生无望的痛苦境地。
最终病情恶化的他,为了不让妻儿看到他被病痛折磨的惨状,举枪自杀,脱离了这个让他烦恼又留恋的世界。
狄克森警员,种族歧视狂热分子,自负野蛮,充满攻击性。他对这个世界有一种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恶意。而自己是个同性恋这个事实,又让他陷入了压抑恐惧的自卑中。
他对威洛比有一种爱与尊敬的复杂情感,威洛比的自杀,使他陷入报复社会的仇恨中,最终对他人的暴力伤害,使他被警局开除。
三块广告牌,使得本有各自人生轨迹,毫不相干的三个人命运,在一夜之间联结并逆转。
影片的前半段,现实的残酷与无奈一览无余,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三块血红的巨大广告牌,像被害者死亡前的淋漓鲜血,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与看似冷酷残忍的现实比起来,形单影只、众叛亲离的米尔德雷德有如巨大车轮下,拼死反抗的小小蝼蚁,显得那么自不量力。
当全世界都与你为敌,选择屈服于现实还是自己的内心,这是个“生存还是死亡”的巨大难题。
前夫、儿子不理解,朋友被抓,帮助他的广告公司负责人被打,当所有人都觉得米尔德雷德必须放弃时,她却固执决绝地坚持了下来。
给她增添勇气和力量的,竟然是威洛比自杀前写给她的信。
原来,这个在她心目中自私无能的人,竟然一直在观注案件走向,一直活在无法破案的自责中,甚至匿名为无钱支付广告费的她,垫付了一个月广告费,而他临死前的心愿,竟是抓到凶手。
众叛亲离的她,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良知,体会到每个人在这世上生存的不易,这个坚强到不相信眼泪的女人,终于红了眼眶。
陷入无助、迷茫,只想毁灭世界的狄克森,也收到了威洛比的信。在信中,威洛比用父亲一样的爱与理解,唤醒了狄克森埋藏很深的真实自我,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让一直浑浑噩噩的他,有了生活的目标。
最终,他用冷静与机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使势同水火的他与米尔德雷德结成勇敢者同盟,共同面对这个世界的黑暗。
当人陷入无助的黑暗中, 哪怕是一丝微弱的光亮,都有可能让人不再孤独,从而燃起生的希望,坚定走出困境的信心。
这是一部没有结局的影片,因为直到最后一刻,凶手是谁仍然是个谜。
狄克森勇敢地离开母亲,与米尔德雷德联手去抓另一个强奸犯。车上,米尔德雷德向狄克森坦白,自己就是警局放火的元凶,狄克森心知肚明地平静回答:“不是你还是谁。”米尔德雷德终于绽放了释然的笑脸。
一秒后,黑屏、字幕,让人猝不及防,突然亮起的灯光,让每一位观众错谔的表情,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彼此的视线中。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部反常规、反传统的影片。导演不屑于常规的套路、恶俗的煽情,他用冷静克制的态度,对现实与人性,进行了真实表达与平静探讨。
片中除了未出现的强奸犯,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就像真实的生活,看似波澜不惊,内里却暗流涌动。
大街上,每一个从身边走过的陌生人,他们都有着自己酸甜苦辣的人生,但你从他们的脸上却看不到任何答案。
也许你会片面地想象他们的生活,自负地评断他们的为人,恶意地讽刺他们的失败,但这世上何曾有绝对的对与错,善于恶、成功与失败!
站在丧女母亲角度看,米尔德雷德是可怜的,是值得同情的。但站在妻子与母亲这一立场看,她却是一个失败者与加害者。
婚姻中,她过于武断、自以为是、得理不饶人,与丈夫争吵不断,女儿的叛逆与她母亲角色的失职,有着绝对的联系。
由于一意孤行地拒绝将车借给女儿,她气急败坏地冲口而出“你最好被强奸”,最终一语成谶,将自己钉上了痛苦与忏悔的命运十字架。
站在一个社会人的角度,警员狄克森完全没有任何值得肯定的地方。暴力、自负、恋母狂、歧视有色人种、工作吊儿郎当。甚至可以说,他的存在,对这个社会是一种威胁。
影片三分之二时间里,他都是暴力与颓废的代言人,看不到任何可以改观的希望。
但站在一个单亲家庭孩子的立场看,他又是值得同情的受害者。
从小父亲离开,年幼的他,担负起照顾母亲的责任,过早地体会到了世态炎凉,所以他害怕离开母亲,对母亲言听计从;他羞于面对自己是同性恋这个事实,只能以玩世不恭的形象,保护自己免于被怀疑与打探;而亦父亦友的威洛比自杀,使联结他与这个世界的唯一支撑,也接近崩溃边缘。
局长威洛比,在妻女眼中,他是尽职尽责的完美丈夫与父亲;在狄克森眼里,他是亦父亦友,支撑他面对生活的精神力量;而在米尔德雷德看来,他却是一个无能的失职者。
最后,他貌似懦弱地选择了死亡,却用对自己的残忍冷酷,成就了对他人的救赎。
这个世界与人性一样,都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看似风平浪静的顺境中,由于疏忽懒惰,埋下恶的种子。而看似毫无生机的逆境中,由于对生的渴望,更容易体悟善的珍贵。
而人生,无非是在善与恶的体验中,找到让自己平衡的最佳状态。
尼采曾说过:其实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三块广告牌、两条人命,看似让人厌憎与恐惧的恶,却救赎了两个痛苦的灵魂,让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份温情与大爱。
这就是真实的世界, 也许没有那么好,但也并没有那么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