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孩子放学回家,顺着缓缓的人流往回走。
“妈妈,今天语文试卷发下来了,我考94分。”孩子很自然地跟我分享。
“哦,你是怎么看待这个分数的?”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我希望孩子能够为了自己学习,我不希望孩子把分数作为取悦他人的手段。
“我觉得考得还不错,不过还是丢了一些分数。”孩子对自己的成绩还算满意,但是他心里也清楚地明白还是丢了一些分数,他对自己有要求,他希望每次都能考一百分。当他考一百分时,我能感受到他那洋溢全身的喜悦。
“哦,考得不错是因为这段时间你有用功做黄岗练习,这是你努力的结果。对于丢分的部分,我们可以一起回家好好分析下。”我希望通过这样的鼓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也希望通过这样的鼓励让孩子知道对于考试这件事他是有能力做好的。
我们手牵手继续幸福地往回走。
孩子的同学陆陆续续从身边走过,他们有些也在谈论着成绩。
“xx,你考多少分?”看到同学从身边走过,孩子追赶着问。
“95分。”孩子同学开心地回答,显然他对自己的成绩还是满意的。
“什么?才考95分?你还好意思说!”孩子同学的爸爸听到他的回答之后,大声地呵斥。
“……”孩子同学立马没有了声音,默默地往前走。
“已经很不错了。”我试图缓解下气氛。
可是他们头也不回的走了。
我不知道回家之后这对父子之间会发生什么,也许父亲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孩子看到不足,希望孩子下次做得更好。可我看到的是:孩子在公众场合受到了指责和批评,觉得很没面子,孩子很受伤,因为家长没有看到他的努力。长期被这样对待的孩子会没有自信,即使做得再好,也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许多成功人士在事业上很有成就,但是内心却不幸福,因为获得成就的动机是为了外在的评价,证明给别人看,“我是一个能干的人”。从小内心力量的空缺,需要用一个个的成功来填补。他们不敢失败,一旦失败将会被这个世界遗弃。这个内在的私人逻辑来自哪里?来自从小与身边重要他人的互动。
人生是场马拉松,成绩并不能代表什么,生活中高分低能的例子并不少见。离开校园几十年后会发现,当初学习成绩好的,混得不一定比成绩差的好。
综合素质的发展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每年中高考都有平时成绩优秀却考砸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说明。
孩子如果有某方面的专长,他将会受用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