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无非就是衣食住行用。当中“住”的消费比例最高,人的一生也不会有多次购房消费,近十年来房价暴涨,使“住”占了消费的绝对比例,超90%以上。一个简单的消费概念是:房子少两三平方米,生活就可以丰富起来。
近十年来,“住”这个消费升幅很大,而衣食住行正常升幅,衣食住行之间的消费比例结构就会变化,例如饮食,十年涨50%,而房价涨400%,那背后就是饮食消费相对便宜了。一些电子产品,家电家具,汽车之类十年价格不变的商品,实质降价,因为消费金额占比越来越少 。大众生活消费,基本遵从“整体递增或整体递减”,即家庭经济增加的时候,衣食住行整个体系消费提升,若经济减少,就衣食住行整个体系消费减少。其实可以根据个人的“心理效用”偏好,适当降低“房、车”这种高金额消费比例,提高“衣、食、行、用”等这些低金额消费比例,使生活丰富化。
“心理效用”是一个经济学上的词语,即消费项目和心理效果间的关系。例如消费1000元获得的心理满足感不及或超过消费10次100元获得的心理满足感。一些极端如“守财奴”式的人格,不消费只存钱,心理就无比高兴;又或者对某些消费项目有强烈偏好的人,例如花几万元去旅游,却不愿意花几百元请别人吃饭,虽然几百元只是几万元的一百分之一,但就是觉得消费一次旅游比消费一百次吃饭高兴。这种“宁愿房子大一平方米,也不愿十年买一件新衣服”的特殊人格偏好,以上“降低高消费的比例,提高低消费比例”的生活消费结构理论不太适用。
生活消费的放松程度关乎心理健康。“吃”是高密度的消费,几乎每天,生活娱乐消费,约每周消费一次,快消品,约每月消费一次,电子产品和旅游,约每年消费一次;对于高密度的消费,尽量放宽,少精打细算,这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家庭关系和社交形象,否则每天都在计算数字,心胸狭窄压抑。
生活用品的舍离关乎精神健康,目前流行“断舍离”,就是指生活留有必须的用品就可以了,多余的物品只会产生凌乱增加精神负担,一是舍弃,一是具备强大的收纳整理能力。但上一辈的人,普遍经历过物质短缺的“穷”年代,不愿意生活消费,买回来的生活用品,哪怕不用也不肯舍弃,更不肯买多几种不同款式。如何对待财产、消费、日用品,就是会不会过日子,精神心理是否健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