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句话不会过时,这句话中的思想更不会过时。之所以有不同,是因为理解方式的不同。
2017.8.19 多云 星期六
仍然觉得,我并不适合做一名老师的。原因是,我看不得孩子哭,就像我原来看不得女人哭一样。孩子一哭,有的似天塌地陷了一般,闹个不停,任你怎么哄,怎么劝,他都不认,听懂听不懂暂且不论,他是有自己的理的。有的一哭,虽然平静些,但是你却老是为他担心。怎么了?为什么不说话?为何不像别的小朋友那样哭的热烈?哭出来反而没事。你看,我自己竟又认为哭是没错的了。
我把我无法从容面对这些事的气,全撒在了所谓的教育理念上,还有所谓的教育心理学上——虽然我没读过多少。但那种思维方式,却印在脑子里,实在不好改变。原来学过一篇《师说》,开头即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只这一句话,便可做所有为师者的座右铭。可见,老师的作用是授人以渔的,或者说是传道答疑的,并没说老师是可以用来哄孩子的。这当然只是我的牢骚,我也承认如今的教育,应该把人放在第一位,在方式方法上,也要有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怨只怨,古老的教育文中并没有写,如何和孩子做朋友。无古章可循,这就相当难办了。
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句话很多人也是赞同的,但却很少有人从另一个层面,客观的剖析这句话。也就是,韩愈他老人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说这句话?很显然,他很想把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告诉别人,而又很显然,当时大多数人,又是不这样认为的。所以,当时大多数人的想法,应是,“师必应贤于弟子,弟子必定不如师”。用现在的话说,他们当时认为,老师是应该比徒弟厉害的,不然你凭什么教我,我又凭什么花钱找你学呢。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韩愈他老人家突破了当时的思维定式,看到了事情的本质,说的是相当透彻。虽然双方是师徒关系,但也要承认,有些地方老师可能不如徒弟,有些知识我们可能要相互学习。是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不可否认,有很多人认为,教书先生穷酸,也不可否认,很多学生认为先生穷酸,不配教他。这就如同,你开辆跑车去学物理,凑巧还有一个历史教授的父亲,却一心想要和物理教授探讨中国上下五千年,就算把物理教授逼死,他可能也就顶多知道个唐宋元明清的名字而已,可就因为这个指责物理教授徒有虚名,这反而让人觉得你的那个历史教授父亲,有些徒有虚名了。我并未亲历这样的事,只是见过。
缺什么喊什么。一点不假。道德没有了,就要天天挂嘴边,以免忘了;仁爱没有了,便要跪地呼喊义气了;义气没有了,总得要讲点儿礼数吧。教育没有了,不要再振臂高呼了。现实一点,加个工资吧——开个玩笑。
想要为师不难,先要不难为师。任重而道远,这不光是师者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