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10/30/60定理,是关于生活圈子的,我觉得总结得好。
当你陷入穷困之时,可以开口借钱的人一般不会超过10个。
你时常保持联系的人一般不会超过30个,其中包括第一条中的10个。
你这一生能记住名字并偶尔联系一下的人不超过60个,其中包括第二条中的30个。
仔细想想,我们真正的生活圈,其实真的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也就是这样一个狭小的存在而已。
以前年纪比较小的时候,总觉得必须和很多人都相处好,这样自己的生活才会更热闹,才显得更合群,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喜欢。
后来慢慢长大才发现,认识再多的人也罢,结交再多的人也罢,留在自己生命中的就那几个,自己真心喜欢的也就那几个,值得珍惜的也就那几个,而真心在意自己的也就那几个,所以从此以后学会了选择。
那些来去匆匆的人,多是过客,有缘人太少。
从我开始念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的地方学习生活,同学换了一拨又一拨,每一次升学,感觉就像是生活圈的大清洗,每次还留在我的日常联系人名单中的人寥寥无几。
而且随着各自的成长,能聊的话题也越来越少,大多只能反复的聊那些回忆了,而回忆有限,并不能变出更多的花样来。
因此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就渐行渐远,最后能留下来的,也就三五好友。
同事、朋友也是如此,有时候感觉来了一大波人,可散场之后留下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慢慢的就懂得了“过客”这个词的含义,外面车如流水马如龙,在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和我们真正有缘分的又有几个?
经过选择之后,交际面反而更宽广了。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交际圈中的人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那好朋友会不会越来越少?
我看到的情况是,选择过后的交际面反而更宽广了。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用于人际交往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这些时间只能分给那么多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能一个群体中和自己合得来的只有少数几个而已。
如果不加以选择,那交往的对象很可能就是同一个群体之中的人,因为时间已经被占用了。
而加以选择以后,只和那个群体中和自己合得来的人交往,那就能腾出时间来,把目光转向其他群体,交际面自然更广了。
这样细细的选择之后,我们的交际圈质量会越来越高。
学会惜取有缘人。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
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遇;
前世五百次的相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识;
前世五百次的相识,换来今世的一次相知;
前世五百次的相知,换来今世的一次相爱。
能走进我们这小小的生活圈的人,不管是朋友、亲人还是爱人,一定都与我们有着匪浅的缘分。
对于TA们,学会珍惜,似乎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事了。
选择把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给那些重要的人,然后发现学会选择以后,我的生活变得平静而充实。
杨绛先生曾写道:“我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平静地迎接每一天。”
这天地虽小,却有着我们在这世上最大的牵挂,还是且行且珍惜吧。
我是明月,每天坚持做原创,可爱勤劳的心理咨询师一枚,既然有缘相遇,关注我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