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红楼梦中人

     最近在听蒋勋老师的《蒋勋细说红楼梦》,蒋勋老师的解读风格是从细节切入,然后模拟等换成现在的情景,比较好理解,也有趣,有时会让人欣然一笑,有些细节是自己看时忽略的,但是蒋勋老师讲出来,会很美,让人惊叹。听了那么多,只求能“内化于心”,还做不到“外化于行”,因为涉及的面太广了,是自己一两下,复述都复述不来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能写点自己比较深的感触吧。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高中语文课本上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的那一章节,现在还记得当时语文老师的讲解。老师说她当年在大学时读《红楼梦》读到黛玉见了贾府许多事情不和家中之事,不得不随,也少不得一一改过来,这一段,确实挺心酸的,难免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而且当时的黛玉是知道察言观色的。但是我已经忘了当时自己读后有什么感想,大概那时比较呆板也不懂得欣赏,反正没印象了。后来又读了节选的刘姥姥进大观园那一章节,当时是觉得那么多人拿一个老奶奶取乐,有点过分,然后记住了黛玉的比喻,“母蝗虫”,书中的意思大概是说比喻的真是绝了,当时真是没发现哪儿绝了,只觉得黛玉也太尖酸刻薄了点吧。其实当时自己没看过《红楼梦》原著,看过一些名家解读,对小说里的情节不甚了解,断章取义,只能人云亦云。然后就是不喜欢林妹妹,因为看的那篇文章的作者偏爱宝钗,湘云和探春,所以我也偏爱了湘云,探春。那时对宝钗至少是无感的,觉得太完美了,好像有点不对。后来自己看过《红楼梦》和看了更多人的解读后喜恶发生了改变,依然喜欢湘云和探春,同时却也更喜欢林妹妹了,也多了些不喜欢的人。虽然蒋勋老师悲悯包容理解每一个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我能做到理解,却也喜欢不起来。

     后来是看了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才让我真觉得《红楼梦》这么好看,想去看一下那么厚还有那么字都不认识的书了。如果没看过电视剧,读小说时,像我这种想象力匮乏的人,真的无法想象出那种生活场面,穿戴服饰、住的房子等等这些是我没有概念的。但是看过电视剧后,再读小说会比较有画面感。影视剧中有两个场景是特别感动的。一个是探春要远嫁的时候,去看自己的“愚母弱弟”然后抱在一起哭了,后来大家送探春上船,镜头切换到赵姨娘,能感受到她才是最伤心,最挂念探春的人吧,那么多复杂的感情都表达出来了。这才是人性吧,至少说明探春不是小说表面上描写的那样冷面无情,被礼教驯化不顾骨肉之情,赵姨娘也不是那么磕碜。因为当年电视剧拍摄时有周汝昌、沈从文等红学家当顾问,所以电视剧里的结局是经过考证推断后改动的,不是完全按照后四十回合的描写,所以没有误导观众。当然还有个情节就是黛玉焚稿断痴情。

     黛玉性格的变化,可能源自她的“心病”。记得红学爱好者说过,黛玉的小性子是给宝玉看的,有宝玉在的场合她就比较任性,互相刺探。“你证我证,心证意证”。“他们的情感平时都埋藏在心里,只在微锁的小事上流露,彼此只好暗暗领会,心上总觉得悬悬不定。宝玉唯恐黛玉不知他的心要表白而不能。黛玉还愁宝玉未必尽属于她,却不能问”。这是青梅竹马和知己的亲。那份情深是别人无法介入的。但是宝钗明知别人的感情,还硬是要想尽办法用尽办手段插足,实在接受不了这种人,后来看出了她很多的心机,没有一点真性情,一味的迎合别人,失去了自己,也挺可悲的。反而觉得林妹妹偶尔斗斗嘴,说说俏皮话,直来直往还挺可爱的。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多点真诚,少点套路吧!

    现在真的感觉很难有时间来细细的读小说了,听完了这些音频,还是想想看看印证一下!因为小说里的对话还是挺有意思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