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理性决策

组成元素

  1. 选择/决策情景:由多个选项组成。
  • 元问题:哪些选项可以进入“情景”?
  • 考虑决策当下的“资产”,切实的资产而非妄想的“可能性资产”。
  • 构建价值:在决策背景下构建价值——无价值,无决策。
  • 锚定效应:是否被操纵了?被自我经历绑住手脚?再次考虑是否由于锚定效应忽略的可能的选项。
  1. 选项:每个选项由多个概率结果组成。
  • 防止厌恶损失心理倾向:将损失/盈利用一种标准化标示表述。
  • 小心喜爱倾向(包括自爱——敝帚自珍)扭曲概率设定。
  • 因果与相关性:确定有因果关系?相关性能算出来?
  • 好故事:逻辑链条越长,概率也就越低,虽然听起来是个好故事。
  • 考虑基率,概率——而非代表性(他是个典型的XXX)。
  • 相关性不够,意味着“向平均值回归”——小心“光环效应”。
  1. 期望效用:主观对结果的评价/结果的价值(payoff)。
  • 非自我中心:“客观的主观价值”,“忘我”的价值,他人的利益,局面/系统/体系的价值。
  • 跳出来看,站高出看。
  • 边际上看,非抽象价值,可得的一个单位的价值。
  • 增加值(竞合策略)。

决策的结构:决策树

  • 效用/payoff(即衡量“选项结果的价值”)需要排列在一个价值坐标系中,否则无法排序,也就无法“理性选择”。
  • 忽略“沉没成本” - 向前看。

简单模型

  • 判断过程透镜模型。
  • 人类信息加工模型图。
  • “感觉输入缓冲器”,它把外界信息“同步/整合”给大脑。
  • 系统二能够设定“作业情景”,即控制图中灰色部分。
  • 线性相关模型:世界大部分相关性元素间的关系是线性相关,所以大多情况下线性相关模型很好用。
  • 选择的策略。
  • 基于选项。
  • 基于属性。
  • 补偿性的。
  • 非补偿性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