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罗伯特·赖特的《洞见》,感觉能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证什么是佛陀最本质的教育,看世界的角度、维度不同,受到的启发很大,颠覆了原来的认知。欲望不应该太多,心情也跟着平静,淡定了许多。要无我、无为,而贪嗔痴慢疑是自我在膨胀,人生是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地走了,都是过客。
我们的大脑经常骗我们,大脑靠哄骗我们的方法,让我们找食物,让我们交配,让我们感受到短暂的快乐。然后这个快乐很快地消失,你会再去追求,接着再感受到短暂的快乐,忍受着无穷的痛苦,就是为了能够让我们的基因得到不断的延续。所以,我们长期生活在大脑给我们造成的幻象之中。
各式各样的东西给我们徒增烦恼,带来了大量的恐惧、担忧、愤怒。这些情绪哪儿来的?假的,这就是我们大脑产生的大量的误报,这就是幻觉。所以,当佛陀告诉大家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幻觉组成的世界当中的时候,你没法接受,你说怎么可能,这是实在的,这是桌子,这是水,没有假的。
但是当我们用心理学、用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这一切的时候,发现原来自己那么肤浅,原来自己是指假为真。这就是这本书的核心要义。
什么是开悟呢?佛教中的开悟就是摆脱使人受苦的两种幻觉。一种是外在的幻觉,一种是内在的幻觉。就是我们从受苦的感觉当中解脱了,所以,所谓的追求开悟,其实就是你能够看破那些烦恼、那些痛苦、那些感觉是你大脑的误报,你没必要对此做出那么强烈的这种反应,这就是人们追求开悟的过程。当然,这是一个非佛教徒,一个心理学家所给出的建议。
我们的大脑普遍会产生两种幻觉,一种是我们认为自己的掌控力比实际的情况强。我们觉得人生尽在掌握,我们有自己的规划,我们一定要怎么怎么样。但实际上,你经常会被命运摆来摆去:你得了一个病,那可能其他的事全都要放下了;你遇到了一个人,整个改变了自己人生的走向。所以,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掌控力很强。
另一种,是我们自以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也是幻觉。你以为你是一个高尚的人,你以为你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你以为你是一个有毅力的人,你以为你是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其实未必,这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定义。
事实上,有一句话很重要,说你的大脑里边,根本就没有一个首席执行官。我们之所以觉得,我们是一个我,是因为有一个东西掌控着我。悟就是对自然选择的反抗,就是我不再成为一个基因的机器,我不再接受大脑发给我的那些即时性的、条件反射式的反应。
我能够看到事情的真相,然后我不再把我自己列为第一,我要去寻找“无我”的体验,而不被外在的这种幻觉所掌控。当我知道“空”的时候,我就知道事物没有一个本质,我也不会执着于这些东西的长期的永驻。
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去抛弃掉这些本质,回归到正常的、简单的生活,不要对情绪起那么多的反应,不要对噪音起那么多的反应,我们会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和长久的地球之上。
“冥想确实使我更幸福了一些,比起以往,我现在体会的幸福包含着对宇宙更真实的认识。我认为建立在真相基础上的幸福,比没有这个基础的幸福更好。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会说,洞见冥想给你的生命带来的任何幸福增量,都是特别值得为之努力的:因为这些是可靠的幸福增量。”作者如是说。
这本书让我们发现了这个世界原本之美。如果你对书中所讲到的“空”“无我”“涅槃”这样的概念,有那么一点点体会,你会发现,无聊都会变得很有趣。因为无聊没有一个本质叫作无聊,有趣也没有一个本质叫作有趣,所以,你如果能够在无聊当中,去发现有趣的感觉,你的内心就产生了有趣的反应,这就是心流。
人从生到死都在不断追求,活的辛苦:小时候要早教、学各种特长,读书要升学,挤独木桥考大学,大学毕业找工作,工作后要忙升职,做生意要发财,还要找到意中人成家立业,然后传宗接代,培养后代,光宗耀祖。住在高楼大夏像个铁笼子,你防着我我防备着你,还要夹着尾巴做人,避免惹祸。这样的人生活的有意义吗?